金属活动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2.1.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类:
(1)按照分散系组成部分的状态分类
以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共有9种组合;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物质
单质
化合物
混合物
纯净物
浊液(>100 nm)
溶液(< 1 nm)
胶体(1~100 nm)
氧化物
酸
碱
盐
酸性氧化物(CO2、SO2、SO3)
碱性氧化物(CaO、Na2O)
其他氧化物(NO、CO、NO2、Al2O3)
(H+ + 酸根离子)
强酸:HNO3、H2SO4、HCl、
HBr、HI、HClO4
弱酸:H2CO3、H2SO3、CH3COOH
(NH4+/金属离子+ OH-)
强碱:KOH、NaOH、
Ca(OH)2、Ba(OH)2
弱碱:NH3·H2O、Fe(OH)3等
(NH4+/金属离子+ 酸根离子)
正盐:NaCl、K2CO3
酸式盐:KHCO3、NaHSO4
碱式盐:Cu2(OH)2CO3
金属单质(Fe、Cu)
非金属单质(C、Si、H2)
活泼性(还原性)降低
323
淀粉溶液,鸡蛋清、血液、有尘埃的空气。
3、胶体的本质特征:
胶体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故可以通过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4.、.鉴别胶体
.....................................和溶液
...:.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或激光照射胶体,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方法
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效应:清晨树林中的光柱(晨曦),灯光照射观察到的灯柱,雨后彩虹…
5、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6、胶体的性质(介稳性)
(1)布朗运动:微小粒子表现出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2)电泳:胶体粒子带电
应用:①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颜色加深;
②静电除尘;
③胶体稳定存在主要原因。
(3)聚沉(物理变化):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或加热
应用:①卤水点豆腐,果冻;墨水不能混用;
②工业制肥皂;
③江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
2.2.1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电解质:①酸;
②碱;
③盐;
④金属氧化物;
⑤水H2O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非电解质:①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如SO2、CO2、CO等;
②部分有机化合物,如蔗糖、乙醇(酒精)等;
③部分非金属氢化物,如CH4、NH3等。
2.2.2电离方程式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3、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重点】
(1)NaHSO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NaHSO4Na++H++SO42-
熔融
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NaHSO4Na++HSO4-,
(2)NaHCO3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的电离:NaHCO3Na++HCO3-
4、影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因素
(1)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关。
一般来说,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2)与溶液中离子所带电荷有关。
一般来说,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2.2.3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只能在水溶液中进行。
2、离子反应一定有电解质参与。
3、离子反应的本质是离子浓度的改变。
4、书写步骤:
(1)能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
①强酸:HNO3、H2SO4、HCl、HBr、HI、HClO4
②强碱:KOH、NaOH、Ba(OH)2、Ca(OH)2【特殊:Ca(OH)2 清拆浊不拆】
③易溶盐:钾钠铵硝溶(K+、Na+、NH4、NO3-)
(2)不能拆:单质、气体、氧化物、难溶易电离的物质(包括某些酸式根离子,如HCO3-)目前学过的沉淀
碳酸钡 BaCO3 ——白色沉淀碳酸钙CaCO3——白色沉淀碳酸银Ag2CO3——白色沉淀硫酸钡 BaSO4——白色沉淀硫酸钙CaSO4——白色沉淀硫酸银Ag2SO4——白色沉淀
氢氧化铁Fe(OH)3——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铜Cu(OH)2——蓝色沉淀氢氧化镁Mg(OH)2——白色沉淀氢氧化铝Al(OH)3——白色沉淀
氯化银 AgCl ——白色沉淀
溴化银AgBr——浅黄色沉淀
碘化银AgI——黄色沉淀2.2.4离子共存
1、离子间不能大量共存的条件:产生气体,生成沉淀或难电离的物质。
(1)产生气体:如H+与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2)生成沉淀:(沉淀如上)
(3)生成难电离(弱酸、弱碱等)的物质:如H+与OH-生成水;NH4+与OH-生成NH3·H2O。
2、注意离子共存的隐含条件
(1)颜色:蓝色Cu2+、浅绿色Fe2+、棕黄色Fe3+、紫红色
(2)酸性溶液(溶液中有H+):pH<7的溶液;使石蕊变红的溶液;加Fe、Zn、Mg等冒出H2的溶液。
(3)碱性溶液(溶液中有OH-):pH>7的溶液;使石蕊变蓝的溶液;使酚酞变红的溶液。
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2.3.氧化还原反应
失升氧化还原剂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本身是还原剂 得降还原氧化剂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本身是氧化剂
1、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2、特征: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降氧化剂 + 还原剂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
1、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
例: (1)双线桥: (2)单线桥:
得2×2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4e-
2 ↑ 2↑
失4e-,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即得失电子的能力)有关。
与得失电子的多少(即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5、氧化性及还原性强弱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氢)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6、配平及计算
(1)电子守恒:化合价升降总价相等 (2)电荷守恒:反应前后总电荷数不变
(3)原子守恒: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即质量守恒)
高温 活泼性(还原性)减弱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