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

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

②下:即为胯下。

③蒲伏:同“匍”。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 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 三秦、河南,古地名。

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 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B.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C.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D.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 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 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1)C(2)C(3)A(4)①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②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分析】⑴C:“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表述错误,古时的“河南”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跟现在不同。

故选C。

⑵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翻译为“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据此断句为: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故选C。

⑶A:文中“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意思是:“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

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

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并不是嫌饭不好。

故选A。

⑷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句中“市”指的是集市上,“以为”意思是“认为”。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句中“数”意思是“多次”,“语”意思是“谈话”,“奇”意思是“认为……是奇才”。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⑴C;⑵C;⑶A;⑷①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②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首先明白语句大意。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

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

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

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

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

”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

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也没有什么军功。

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其他人说明,自己去追韩信。

等到拜将时,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很震惊。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

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

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

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

汉二年(前205),•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宋〕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③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④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⑤,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⑥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⑦”,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哺糟啜醨:吃酒糟,饮薄酒。

②岁比不登:连年歉收。

比:连续。

登:丰收。

③葺:修缮。

④庶几:或许,也许。

⑤遗烈:功业。

⑥瀹:煮。

⑦超然:超凡脱俗,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安)释舟楫之安 ________ 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卖油翁》)②(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________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唐雎不辱使命》)③(稍)稍葺而新之________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1)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的粮食(2)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

(3)(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4)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

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

【解析】【分析】(1)本题都是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各自的语境辨析词义,如“稍”略微;稍微。

“安”安逸,安适;怎么。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背:远离。

观:美景。

适:去,往。

(4)《醉翁亭记》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此文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

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

故答案为:⑴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的粮食;⑵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⑶(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⑷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