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山前面的河流。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二)、[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课文《庐山的云雾》,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幅画面呢?(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飘飘欲仙、变幻无常)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积累了那么多好词,真了不起!
2、导入新课:其实庐山除了云雾极具特色,值得一看,那里还有其
它的美景呢!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喜欢到处游览,有一天他也来到了庐山,还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通过读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些问题相信咱们在今天的课上都能找到答案。
3、解题,了解诗人
在学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诗人李白,你了解他吗?(生先说,师补充)过渡:了解诗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李白的这首诗吧!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读顺诗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指导字音
评:看清楚字的读音以及停顿,你能读得更好
评:你读得字正腔圆,很有节奏感
同桌互读,发现读得不好的给与纠正,读得好的给个大拇指
反馈:纠正了什么?哪里读得好?
3、怎么读得那么好听?读诗要读出节奏
分组读,每组一句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听啊,难怪古人喜欢吟诵古诗呢,原来美美的读也是一种享受啊!咱们不仅要读好,还得读懂,才算学会。
4、默读古诗,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哪些不懂?做下标记。
5、逐句学习,指导朗读
(1)先来看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你有不懂的吗?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紫色的云雾
学生字“紫”,范写、生描红
这幅画面是静止的,文字也是无声的,我却读出了那紫色的云雾正在袅袅升起,云雾都飘动起来了。
你读出来了吗?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云雾在不断的产生?“生”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
你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的照耀下,香炉峰升起袅袅紫烟,这真是一幅奇异的景象。
过渡:山顶紫烟缭绕,已让作者恍若仙境,再看那山间白练悬挂,李白不禁写到: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远看看到什么了?挂前川:瀑布能挂吗?“挂”字化静为动,谁将它挂在那里的?
你能读出大自然的神奇吗?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瀑布呢?让作者在那里驻足遥看?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你读出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真有三千尺吗?夸张。
李白诗中经常会用到夸张这一手法
就算没有三千尺,它也一定是从很高很高的地方流下来的,你能读出它的高吗?
哇!听了你的读让我似乎看到了那雄伟壮观的瀑布一泻千里,难怪李白“疑是--------”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怀疑呢?
6、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得不佩服李白,他用寥寥二十多个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壮观的庐山瀑布图,真是“诗中有画”“静中有动”。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如果你能背诵了可以闭上眼睛来想象庐山瀑布的气势。
指名背诵。
李白描写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还有许多,如《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都被人们所喜爱。
为什么他能将这些诗写得那么传神呢?除了因为他具有极深的文学造诣,还因为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
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请你读一读。
(三)、古诗学法总结
顺口溜
解诗题,知作者,读正确,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感情读,熟成诵。
古诗学法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学习古诗先解题;
你拍二,我拍二,了解诗人不可少;
你拍三,我拍三,正确读诗明诗意;
你拍四,我拍四,入情入境感情读;
你拍五,我拍五,熟练背诵悟诗情!
(四)学习生字“紫”、“尺”
(五)作业:
收集一两首李白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生
挂
神奇
课后反思:
这是本学期正式公开课前的一次试上,本堂课由于没有提前试好机器,准备好的课件无法播放。
但是学生的兴致还是很高昂的,此班孩子思维活跃,表现较好,上完课后的朗读比上课伊始的朗读有了很大进步,相比之下,老师反而有些紧张,特别是后面部分,因为缺少课件的帮助,有点语无伦次了。
教师应学会随机应变,要充分利用文本,没有课件的帮助问题应该是不大的,我应该将课本中的插图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想象瀑布的画面。
另外同年级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生字教学设置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后衔接不自然,应把它放在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的部分。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难的字“疑”没有指导书写,这些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都要改进。
本课教学的环节是根据“解诗题,知作者,读正确,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感情读,熟成诵”一步一步来的,到下课时间我基本完成了任务,没有像
以前一样剩很多没讲完,这也是今天让我感觉最有进步的地方。
课后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今天能在四十分钟内完成任务?一、在课前我自己
多次试讲,包括和三(2)班孩子的开场白都是反复斟酌字句的,每一部分的
过渡也都是提前想好了,不像原来那样即兴发挥,说错话了再来弥补造成啰嗦
重复,耽误时间又让学生失去了听的兴趣;二、针对这个班孩子思维活跃、跳
跃性大的特点,我采取尽量多表扬,提前约法三章的办法,孩子都积极地动脑
思考、举手发言,所以我们才能配合的很好,既不冷场、又不失控;三、今天
没有使用课件或许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将目光更多的投注到学生身上,因
为以往就多次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教师的教学受课件所牵制:因为要切换画
面所以很少走进学生中间去,因为考虑跟着课件走而忽略了跟着学生走,今天
我终于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以上问题,我得出以下教训:一、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语言要想精炼得当,一方面要提前试讲,另一方面平时就应该注意多积累一些评价语言,才能即兴发挥的出来;二、任何时候都要多关注学生、多给与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三、不能太依赖课件的作用,要相信没有课件我们也能把课上好,课件要精选,不宜太复杂,不能让辅助教学的课件分散我们太多的精力,给我们的课堂留下败笔。
暂且不论这堂课成功与否,我所得到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感谢同年级组的老师抽空来听课并给与恳切地指导,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让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许金丽
2014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