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方案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方案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小学语文项目导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XXX市XXX小学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于2018年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为了推进项目有效实施,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按时结项,项目组开展多轮方案研讨工作,历时一个月的思考、讨论、拟定、修改,项目组最终确定“小学语文项目导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实施目标总目标:学生能够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学习活动,体验感悟、论证探究、评价反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依托项目导学,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潜能,涵养语文学科素养。

分目标:1.通过“项目导学”的探索,能够实现凸显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学科特质的需要,能够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2.通过“项目导学”的研究,教师能够依据学情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学期综合项目、模块延伸项目、主题聚焦项目,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文学习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发展提升思维、涵养审美情趣、体悟传承文化。

3.通过“项目导学”的实施,能够以创新的理念,打破常规思路,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学习时间从课上到课前、课后,学习空间从室内到室外、校内到校外,打通提升学科素养的通道,形成立体语文学习空间。

二、实施内容1.探索分类项目设置原则项目设置凸显学科特质,立足教材文本,基于学科基础与资源开发,注重能力提升,聚焦品质涵养。

突出学生主体、凸显教学开放、强调多元融通、关注动态建构。

2.创新项目导学纬度设置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部编本教材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依据学情需求,从年段与时段两个维度,创新项目导学的内容设置。

年段维度:依据不同年段教学目标的侧重,从语言文字、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传承四个维度,设置年段导学项目,以期达成立体多维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

低年级主要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积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为主要指向。

引领学生热爱语文,乐于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学习心态,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逐步启迪学生的思维,感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孕育学生审美意识。

中年级既要注重语言积累,更要侧重语言的运用,进一步发展思维、体悟文化,在审美能力初具基础的前提下,激发审美情趣,启迪创造力,初步学会鉴赏。

高年级在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学会创造,启迪学科文化传承,提升审美品味,进一步涵养学生乐学品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时段维度:依据教学资源、教学载体,基于项目导学周期及来源,设置学期综合项目、模块延伸项目、主题聚焦项目。

学期综合项目基于不同年段学科教学目标的不同、部编版教材教育指向的不同,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设置,形成学期综合性主题导学项目。

每个学期一个主题,突出让学生在自觉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升华,既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又涵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模块延伸项目基于教材特定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完成学科基础知识任务的前提下,拓展模块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时空所提出的延伸性学习项目。

主题聚焦项目聚焦学科某一知识点,关注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学习方法的改进,立足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建构,达成学生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学习项目。

项目导学的提出是站在儿童立场,基于学情、基于文本,紧扣语文学习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通过不同学习项目的设定、实施、延伸,变以往的点状学习为块状学习,学生在参与、体验、实践过程中积累运用语言、发展提升思维、涵养审美情趣、体悟传承文化。

3.构建项目导学教学范式本项目在前期实践中,已组织项目团队骨干教师进行相关教学案例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构起教学范式。

如图所示:项目准备期——通过前置预学与学情分析,筛选项目。

项目实施期——通过师生互动与合作探究,深耕项目。

项目延展期——通过延伸学习与汇报交流,深化项目。

在项目的准备、实施、延展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制定项目、参与项目、评价项目,涵养向学、会学、乐情、乐境的学习品质,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4.创设项目导学实施环境项目环境由“教师、学生、教材、资源”四要素组成,这四要素相互作用,项目导学通过重构学习场域的多维关系空间,使其呈现出“互通、共享、整合、开放”四大特征。

通过“童言讲堂”“童欢舞台”“童创体验室”“社区基地”等项目环境的创建和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创设“项目导学”的物质环境,营造体验学习意境。

如图所示:5.构建项目导学评价标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拟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建构“小学语文项目导学实践研究”评估标准。

如图所示:学生维度作为项目导学的受众者,评价通过与项目导学前的对比,评价学生的收获、进步与发展,促进项目导学进一步改进、深化,关注以下几方面:学生乐学情感是否被唤醒;学生是否形成乐学品质;项目导学是否发展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体悟与传承是否得以发展与提升。

教师维度作为项目导学的实施者,评价主要从实施课程资源整合与优化前后的变化出发,关注以下几方面:教师课程建构能力、课程实施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教师在项目导学整合与优化中,在涵养儿童乐学品质的同时是否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与价值感。

三、实施任务对语文学科本质进一步的探索。

能够基于学生兴趣点介入学习项目制定与实施,融汇学习通道,学生线上线下交流,既体现个体性,又体现差异性,是基于以知识为载体,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形成适应未来发展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学习项目的确定、实施,到项目的延展,能够充分考虑儿童兴趣爱好、智力特点,并兼顾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寓乐学品质的涵养于项目导学的全流程中,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升华,真正使学生乐学,会学,乐情,乐境,并且初步架构小学语文项目导学的原则方法及技术路线。

探索基于案例研究的项目导学操作流程。

形成小学语文教学开展项目导学的基本范式,项目成果可以延伸推广到其它学科的项目学习中,推动学校育人文化建设,将学校的育人文化与学科的教学改革融为一体。

借助项目导学的周期研究,通过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以前测与后测为依据,开展实证研究。

四、实施方法1.行动研究法:在“项目导学”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项目的研究方案。

这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方法,贯穿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

2.对比研究法:在项目的深入实施阶段,对于“项目导学”语文课堂与非项目导学其他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实施对比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在项目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项目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撰写项目研究报告。

五、实施路径从理念认同、实践探索到成果发布,逐步探索出项目导学实施路径,并在由浅入深地实施过程中,逐渐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实,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通过项目导学的探究、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理念认同:从团队到个人1.成立项目组:深化对“项目导学”理解与认同,搜集文献并作分析。

(2018年9月)2.校本研修(1)学校集中研修,阐释项目导学(2018年10月)(2)备课组分别研修,内化项目导学内涵(2018年10月)(3)备课组申报“模块延伸项目”(2018年11月)(4)个人申报“主题聚焦项目”(2018年11月)3.项目组研修(1)共读相关书目(贯穿始终)(2)成果发布会(每月一次)(3)《项目月刊》(每月一期)(二)课堂实践:从个人到团队1.学生层面:通过项目导学的学习,逐渐了解项目导学学习方式2.教师层面:第一环节:打磨课,了解项目导学教学范式项目组磨课:围绕“模块延伸项目”和“主题聚焦项目”打磨示范课;先入形,后出行。

(2018年12月)第二环节:示范课,熟悉项目导学教学范式项目组展示课:项目组成员开设“模块延伸项目”课和“主题聚焦项目”课;(2019年2月)第三环节:研讨课,运用项目导学范式备课组内研讨课:在备课组内开设研讨课,互帮互学;(2019年3月—4月)第四环节:常态课,熟练运用项目导学范式青年教师常态课:青年教师开设常态项目导学课。

(2019年4月—5月)3.学校层面:第一环节:申报项目各备课组申报“学期综合项目”;(2018年12月)第二环节:确定项目项目组围绕申报项目开展研讨工作,并确定项目;(2018年12月)第三环节:开展“项目周”活动每个备课组围绕项目开展“项目周”活动。

(2019年1月)(三)项目导学成果发布:从教师到学生六、实施步骤2018年3月~2018年7月:成立实验领导小组,组建骨干团队,编制研究方案,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2018年8月~2019年12月:着重探究相关理论,探索项目导学的内涵与价值。

研究教学的因材施教、启发性、量力而行、适合性等原则。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范式和策略。

构建相关教学评价标准和学生素质评价标准。

2019年12月~2019年5月:深入探索,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

探求教学改革实验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形成相应的实践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召开成果鉴定会。

七、实施保障1.组织保障为了有组织、按计划实施,特成立“童乐”教学改革实验实施领导小组,以组织、督促、指导实验研究和推进,并把此工程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全力扎实落实。

2.队伍保障项目主持人华雪珍,现任XXX小学校长,教育硕士,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港城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市“521”工程培养对象,省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教科研专家、教学研究与评价专家。

曾赴英国苏曼教育中心研修。

先后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被市政府授予“港城名师”称号;获市首批“二十佳师德标兵”“333工程”首批名教师、优秀校长、基础教育先进个人、课改先进个人、师训先进个人、学术领军人才等二十余项表彰;曾被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获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省、市级教师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省市教学成果评比一二等奖,多次领衔市“青蓝课程”“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优秀项目团队;在南京、镇江等地执教公开课、讲座二十余次,参与录制省级新课程教学资源;主持省市教科院“十五”“十二五”重点精品课题等多项研究并结题;在核心及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辅用书近10本。

实验组核心成员由两名省特级教师和五位高级教师及十位省市骨干教师组成。

所有成员均获过省、市基本功大赛、优质课一等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