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情绪管理)大学生心里压力

2020年(情绪管理)大学生心里压力

(情绪管理)大学生心里压力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研究方案作者:陈蓉君黄洁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老师:张小丹单位: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学生处老师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2006级辅导员壹、调查研究方案简介压力,亦称为应激,是指紧张或唤醒的壹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均是由许多特定的压力造成的。

这些压力多半是来自外于事件的刺激,或者来自内于生理方面的影响,也有壹部分是由个体心理认知所诱发的。

正如许多社会应激理论均把个体和社会整合起来,认为个体压力本身就是社会压力的壹部分。

目前,各种心理压力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也于日益加深和扩大。

某名校某大学生自杀坠楼身亡,某考生因未能考取理想大学郁郁寡欢,自我隔离,某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对个别典型案例的调查分析,联系受访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找出困扰着大学生心理的压力源所于,寻找发现心理压力对人们日常生活、健康的影响,给大学生打预防针。

同时了解实际缓解压力的方法。

旨于让更多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情况。

于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始终是敏感问题,人们不自觉地忽视或是不能正确面对。

这需要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和调试能力。

帮助大学生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二、调查研究方案背景调查时间:2007年7月-10月调查范围:于校大学生,网上随机抽取调查方式:网络交流、BLOG、面对面访谈三,致谢:感谢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对活动的鼎力支持;感谢暨南大学团工委的科研活动资助;感谢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学生处老师张小丹的指导;附: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研究方案壹、引言社会环境的嬗变,给当代中国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且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不可避免地将会才产生大量心理问题。

心理压力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二者之间存于着越来越高的关联性。

据调查,于大学生所面临的大部分压力事件中,主要有几个方面:感到竞争激烈,择业困难;考试负担;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如别人;理想和现实有差距;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2002年2月24日下午15时许,天津医科大学三年级学生马晓明,砍死疼爱自己的奶奶和爸爸,杀母未遂被劝自首。

据报道,于案发前,马晓明的成绩壹直不好。

放寒假前,他就处于壹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上大学后,马晓明的成绩壹直不好,于俩年半的大学时间里,他竟然有14门功课不及格,学校对其进行劝退,回家后,他却怎么也不敢告诉父母实情,仍是和过去壹样报喜不报忧。

马晓明向警方表示: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不敢想像,壹旦父母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整个寒假,马晓明均是于焦虑和惶恐中度过的。

他壹方面害怕父母知道真相后会伤心难过,另壹方面又害怕开学后没法向学校领导交待。

眼见着开学的日子壹天天临近了,马晓明的压力也壹天天增大起来。

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是好,心情越来越烦躁。

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割脉自杀,壹了百了。

可就于他准备自杀时,他突然闪过壹个念头:父母就他这么壹个儿子,而且把全部希望均寄托于他身上,壹旦失去了自己,他们活着仍有什么意思?而且自己成绩差的真相也会随之而暴露。

和其让他们痛苦地活着,仍不如将他们壹起杀了之后,自己再自杀,这样,他就能够心安理得地死去。

于“深思熟虑”之后,马晓明开始了行动。

于壹家人欢欢喜喜地吃完团圆饭,准备送他去学校报到之前,他先用热水瓶将正于打盹的69岁的奶奶砸昏,然后用电线勒死了她。

47岁的父亲催出门被他从门后拿出斧头劈了后脑,也死了。

随后,心情越来越烦躁,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是好。

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割脉自杀。

本来,马晓明是准备将母亲刘云壹起杀死的,可母亲那慈爱的目光于瞬间遏制了他罪恶的念头,使刘云侥幸逃过壹死。

于这个犯罪过程中,当事人马晓明明显处于压力负荷过重的状态下,于成长过程当中家庭的溺爱、教育的不当导致的人格缺失最终酿成了悲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费安玲说,中国的教育机制往往不太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也坦言中国于心理教育、环境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方面有所欠缺。

然而社会对大学生寄予了厚望,学校也往往凭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壹个学生,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期望和现实离得太远时,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很快崩溃。

二、典型案例及其分析1、案例1及其分析[访者A基本个人资料]性别:男;年级:2003级珠海学院[主述内容]即将毕业,心中壹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

学习壹般,于班上成绩中游,当见到其他同学均于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可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壹切均糟透了。

家于农村,经济情况壹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

来访者自认为性格内向。

想改变自己,但又不知从何做起。

[案例分析]于该案例中,来访者虽然没有提到压力二字,但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

首先,来访者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

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和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来访者学习成绩壹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于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壹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和日俱增。

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于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

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

虽然不去想它,可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于,尽管只是壹种茫然状态。

再次,访者内向的个性,直接决定其应对压力的方式及特点:内于指向性和内于性体验,敏感,脆弱和消极。

2、案例2及其分析[访者B基本资料]性别:女;年级:2006级法学院学生[主述内容]自卑,见不起自己。

于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且且脸红得很厉害。

很羡慕别的同学于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

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大的努力,但壹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

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来访者是个冷漠、孤傲的人。

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于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

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决得均是自己的错。

时间壹长,发现自己好象已经没有脾气了。

不管跟谁发生矛盾,均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均闷于心里。

总觉得难以和周围的同学建立壹种和谐的关系。

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近来更是觉得自己壹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

访者学习成绩于班上前茅。

[案例分析]访者B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其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人际性压力。

首先,来访者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俩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和群体、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

其次,来访者前来咨询和求助,表面见来是为了改变和陌生人打交道时局促不安、紧张和脸红等行为方式,而实际上,这且不是症结之所于。

根本原因,是由于来访者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于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

再次,来访者从自身的成长经历,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人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我封闭,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因而,来访者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环境,必然于壹段时间内给来访者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给来访者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正如来访者所述的苦恼和自卑等。

第四、当来访者面临迫切的人际压力时,壹开始采取的是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对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认识,过于急功近利,于受挫后,极易滑向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

三、咨询访谈受访者:王佩佩,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学系,暨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辅导老师采访者:陈蓉君时间:2007年10月10日下午地点:A205心理咨询中心陈: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壹般会有哪几方面?张:主要有学习压力、情感、选择这几方面。

具体来说,大壹的学生主要有入学适应的压力问题,大二大三主要是学习压力、情感,大四的学生主要是如何选择,特别是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的压力这方面。

陈:除了以阶段特征分出这几方面,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来源仍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吗?比如家庭因素?张:会的,比较明显地受到地域的影响。

来自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相比,心理压力较大。

陈:这点主要于哪方面比较突出?张:就学习来说吧,农村的学生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知识能够说是他们改变命运的牌,他们相对城市的学生更于乎学业,因而学业上的压力自然也较大;城市的学生就不然,他们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观念,且没有壹定要于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包袱。

陈:那么见来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跟个人成长的环境、背景是有密切联系的。

那跟个人的性格会有关系吗?张:会有壹定关系,但因人而异。

壹般而言,性格外向的学生比内向的容易排解压力,内向的孩子较敏感,心思细腻,容易钻牛角尖,不利于排解压力。

陈:如果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理不健康,能不能通过分析当事人的壹些行为来推测出具体由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张:这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不能简单而论。

心理压力问题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至于哪方面占主导需要通过做心理测试等方式搜集数据再加以分析。

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压力源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四、大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理论探析压力,亦称为应激,是指紧张或唤醒的壹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均是由许多特定的压力造成的。

这些压力多半是来自外于事件的刺激,或者来自内于生理方面的影响,也有壹部分是由个体心理认知所诱发的。

正如许多社会应激理论均把个体和社会整合起来,认为个体压力本身就是社会压力的壹部分。

当人们不能获得安全、工作、家庭、教育、技术培训时,就会产生压力。

因此,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机会和成长机遇是至关重要的。

1、从压力的形成来见,和之关联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这是大学生生存的外于环境系统,无论是家庭的变故,仍是学校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均会产生巨大压力,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出现紧张状态,失去原有的某种稳态。

生理,是指生物有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系统。

疾病和过度的工作,均可能使抵抗应激的能力则除了依赖于面临危机时所使用的策略,仍依赖于有机体贮存的有限的适应能量,以及个体遗传有关的生理趋向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