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孩不按时休息怎么办?我两岁的儿子每天睡觉总是不按时。
夜晚要11点才肯睡。
而早晨到7点半以后才能起床。
中午当大人要休息时,他总是在床上玩到2点。
影响得我们也没精力工作。
请问,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孩子的作息习惯一旦形成后,较难一下子改变过来。
首先应分析孩子形成这种习惯的原因,如有的孩子无节制地看电视或进行其他感兴趣的活动,神经较兴奋,就不易入睡要让孩子早点睡,首先应去除这类刺激,禁止孩子看电视过晚,更不能打闹,让孩子在晚间心境平和,这样较易入睡。
其次可采取“强行调节”的方法,如让孩子在早上适当比平时早起一点,晚间或中午就较容易入睡。
2孩子太霸道怎么办?我1周零10个月的宝宝在=特别霸道,别人不能碰她的玩具喜欢把别的小朋友推开,怎么一回事啊?第一,不予理睬。
如果婉言相劝仍然无效,父母不妨对孩子来个不理不睬,在不会使孩子太难堪的情形下,坚决采取这个行动。
第二,引发孩子良好的行为。
从行为治疗的观点来看,如果孩子某方面的行为不好,父母则要设法引发他另一方面的良好行为。
当孩子的良好行为出现时,则要鼓励他,称赞他,以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当霸道的孩子表现出礼让温和的行为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他奖赏和鼓励。
第三,设法使孩子发泄过剩的精力。
平时要多让孩子从事体力方面的活动,并给予适当的辅导,使孩子过盛的精力得以发泄,同时还可藉图书、音乐熏陶孩子的性情,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四,让孩子饲养小动物。
孩子在喂食、抚摸小动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起爱怜弱小之心,霸道之气会逐渐减少。
第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霸道的孩子认为霸道是一种获得满足的方式,这样的孩子在孤单的环境里霸道行为显得更为强烈,因此,不妨多带孩子参加孩子间的社交活动,如生日聚会等,让孩子在欢愉的氛围中产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欲望。
常新成3哄宝宝吃饭就像打仗,每次为了他好好吃饭都弄得自己筋疲力尽,怎么办?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让2岁多的宝宝吃饭真难,有时得追着,甚至是“求”他吃一口。
孩子不吃的时候,通常大人会逼着孩子一定要吃,甚至不惜用条件交换,于是“吃”变成了孩子和大人交换条件的“筹码”。
2岁的孩子,开始对食物的色彩、味道、形状、温度等有了喜欢或不喜欢的自我主张,对于食物本身的喜好也不断地改变,这正是他们自主意识的开始。
但很多父母对于孩子饮食习惯的改变常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甚至不知道有时自己的饮食模式及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孩子。
父母对于孩子吃得少或几顿不吃的焦虑,主要是担心孩子营养不够,长得不如别的小孩高大。
事实上,每个孩子未来的高矮胖瘦,除了与营养有关外,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另外,每个小孩的生长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
如果长期存在吃饭难则要具体分析。
为避免孩子吃饭困难,建议家长注意以下几点:1)家人以身作则,让孩子了解吃东西和用餐礼仪的重要性。
也许某段时间内,孩子的表现不符合成人的要求,但只要持之以恒,孩子自然会接受这些良好的行为模式。
2)良好的就餐和饮食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在孩子还不会走路时就固定餐桌、餐位,愉快进餐,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行为定势。
3)饭前避免剧烈运动,饭前运动剧烈,容易肚子疼。
4)安静进餐,不要边吃饭边玩,或者边看电视边吃饭。
5)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吃,说明孩子确实不饿,不要勉强,饿一两顿不会把孩子饿坏,而勉强地逼迫孩子吃却会使孩子厌食。
所以,尽量不要以强迫的手段让孩子进食,而应该以鼓励或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感到吃饭是一种享受。
6)用餐前尽量不要让幼儿吃零食,尤其是甜点心、巧克力、冰激凌等,使孩子空着肚子等待吃饭,饥肠辘辘渴望吃饭。
父母也要多花一些时间了解幼儿营养的知识,以轻松与理解的态度,培养宝宝正常发展过程中的饮食行为习惯。
在配合身心发展的状况下,提供营养丰富而且色香味都诱人的可口饭菜,使孩子的营养摄取达到均衡,并喜欢自己安静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4宝宝6个月了,朋友建议我每天给他讲故事,可是我去了很多书店都不知道该买什么?这一时期的孩子智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最愿意用手做工具,开始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如怎样得到够不着的玩具。
能通过接触、摇晃、品尝和观察来记住物体。
如有物体突然从视线中消失,开始会积极地寻找。
在此之前,他会认为是物体消失了。
如果孩子能执着地寻找被藏起来的东西,说明他已懂得物质的不灭性。
同时也说明孩子对已见过而现在不在眼前的东西有了记忆。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和宝宝一起做游戏,是这时期开发宝宝智力的好方法。
如何在游戏中增长宝宝的智力呢?可以通过以下游戏来进行:1、提高记忆力的游戏:藏猫猫、找玩具、手中藏物2、培养动手能力的游戏(10个月后再玩):涂鸦、盖瓶盖、搭积木、玩套环、套杯等3、促进手眼配合的游戏:撕纸、捡豆豆、扔东西4、培养认知能力的游戏:照镜子、认身体、认动物、辨大小、敲敲打打、辨颜色另外,6个月宝宝的大运动方面表现为独坐自如,还可以扶双手站立一会儿;精细动作方面表现为宝宝可以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和抓起玩具,双手拿到玩具后可以对敲,并故意扔玩具。
5怎样才能改掉宝宝4岁多还吮被子的习惯?小年龄儿童喜欢某种东西(特别是柔软的东西)是很常见的,这是一种心理安全的需要。
抱着一只手绒玩具、抓住一条手巾或被角、甚至摸着一定的T恤衫.1)千万不要紧张,这是儿童常有的行为,等他生活经验丰富一些了、活动的内容多样化了,他会自动放弃的。
2)不要批评、不要取笑,因为他只是做了他喜欢的“事”,他并不“坏”。
3)在睡觉时,可以给他讲讲故事、拍拍他。
看到他的手摸着被角,就轻轻地移开,不要说什么,用一个制止的眼神就可以了。
4)会有反复,这不要紧,慢慢就会改正了。
5)把睡眠的环境重新布置一下,床换个位置,改换一下旧情景。
6)把被换一床,也可能有用。
7)睡前不要让他太兴奋,最好一上床就有睡意6宝宝睡觉老是惊醒,怎么办?婴儿睡觉容易惊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剖腹产的孩子更容易受惊吓,会随着孩子的长大,一般半岁左右,就会慢慢改善的。
7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
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经常有意无意地去破坏手中的玩具,特别是那些按照他们的方式专门为孩子的成长年龄而准备的玩具,总是被孩子们破坏得更严重.布娃娃被咬烂了鼻子,小帆船的帆与船身分了家,塑料小鹿的角剩下了一只……真上不胜枚举。
幼儿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
无意破坏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
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坏了。
这个时期的幼儿由于反应协调机能还是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们说“破坏行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对于幼儿的无意破坏,主要是通过一些生理和心理训练来解决。
如用不易摔坏的木制玩具教幼儿分别做单手、双手抓握动作,训练上肢肌肉的力量;用玩具琴让幼儿弹拨,用铅笔、蜡笔等让幼儿划、画、涂、写,训练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用塑料杯、碗盛水,让幼儿捧着慢慢行走,要求水不洒出来,以训练注意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实验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的无意破坏行为会大大减少。
孩子想破坏玩具只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些漂亮好玩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做成的。
换句话说,他其实就是想了解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玩具本身对他已经没吸引力了,所以有时候他就像面对一个讨厌的人一样使劲砸碎玩具,然后再研究隐藏在里面的让他感到神秘的东西。
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对于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父母应理解。
关心。
并支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给孩子买一些能够拆装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玩具原理的问题。
对大一点的孩子,可给他准备一把小钳子、小螺刀等工具,让他们自己拆装。
如果对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批评、怒斥,会冷却孩子的好奇心,扑灭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
8如何培养宝宝乐观开朗的性格?1)勿对孩子控制过严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
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
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
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9宝宝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火?做父母的肯定有这样的经验:为了一点点小事情或者根本不为什么,小家伙就大哭大闹,不可开交,直到全家人仰马翻,精疲力竭而止。
各位家长们在遇到宝宝发脾气时会脾气大是源于正常的情绪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婴幼儿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
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因此,当宝宝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比如摔东西或是拉妈妈的头发。
但是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偶尔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作为宝宝惯有的一种习惯。
2岁、7岁、青春期前这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脾气大两周岁左右的宝宝普遍存在一个心理成长过程,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摔玩具,和小朋友闹别扭就挥起小拳头。
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是几乎所有的宝宝在两周岁左右都会必经的一个成长过程。
只是有些宝宝表现的明显,有些不明显而已。
随着宝宝的成长,受挫的次数增多,当到了五六岁左右时宝宝胡乱发脾气的现象会逐渐得到改善。
俗话说“七八岁讨狗嫌”,在宝宝长到七八岁时,爸爸妈妈又会发现这坏脾气抬头了。
其实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他喜欢拆闹钟,近乎偏执地刨根问底,只是源于他内心强烈的求知欲。
青春期前的孩子,女孩在10~12岁左右,男孩在14~15岁左右,情绪波动也很大,往往会表现出易怒、抑郁、焦虑。
缺少爱的孩子脾气也大.宝宝的成长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父母是宝宝的第一老师,爸爸妈妈的性格较暴躁、易怒,经常发生家庭战争,这些会给宝宝的心灵上造成伤害,也会使宝宝因为没有榜样作用而感到苦恼,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在遇到困难、处理问题时采用简单暴力的方法。
在情感上感到饥饿的孩子,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都比较弱。
明明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却不知怎么表达。
有的孩子为了引起爸爸妈妈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会故意做出一些表现异常现象,像咬人、打人、撒谎、哭闹等行为。
有攻击力倾向的宝宝并不一定都是个性强悍的,反而是因为内心比较脆弱,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