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阐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探讨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

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

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体中,正是凭借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不同脉络的学科专业才得以相依并存,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才能够和谐共处,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学者才可以融合汇聚,充分体现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征,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民族气质的有机体。

大学校园文化只有在认真继承以往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才能秉持和延续自身的精神品质和个性风貌。

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蓬勃的生机、旺盛的生命力。

大学校园文化得以扎根并孕育发展的深厚土壤是本民族、本区域的优质文化资源。

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品格气质要与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具有浑厚底蕴的区域文化特质相契合。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本关怀的集合体。

大学校园文化则因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的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等文化活动而充满青春活力。

大学是知识汇聚、思想交融的殿堂,也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汇聚地,一直将创造知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知识全面、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并最终达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则是大学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大学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在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我价值。

2 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如何看待大学?人们会有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社会学角度、文化学的角度,而这所有角度中都必然依托于一个特色的视角,这就是价值论的视角。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价值系统。

大学这个价值系统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承载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创造一种物的价值,而是要创造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而且使这些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并通过他们的价值追求去创造社会的价值、国家的价值和民族的价值。

那么,大学是怎么发挥其价值功能的呢?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泡菜理论和熔炉理论。

泡菜理论指的是大学就像一个泡菜缸,缸里是什么泡菜水,投进去的菜就会成为什么样味道的泡菜。

这个比喻尽管不一定特别妥当,但它非常形象生动。

熔炉理论把大学比作一个大的文化熔炉、价值熔炉,让大学生在其中经受熏陶、锤炼,铸造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大学的价值功能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和其他的很多功能是不一样的。

这里有两种具体的理论和作用方式。

一种是教化育人。

认为大学对于学生的首要作用是教育,强调教育者对于被教育者的引领作用与积极影响。

教化育人强调的是灌输,实际上也离不开学生的内化与互动。

当人们在设计大学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教师从上到下的教育和从外到内的灌输,以履行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与教化功能。

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般来说,灌输比较容易,因为这是单向的过程,而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则更难,需要教师的更多知识,更高的技巧,尤其是更高的境界。

第二种是环境育人。

在整个近代以来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环境与人之间到底谁决定谁的争论:一方面环境影响人;另一方面人影响环境。

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环境作用是积极的,对人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人却有非常不同的表现和结果,这就表明人本身的主动性对人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批以高分考进大学的学生,在同样的一个校园,在同样的教育体制和教师的作用下,却很快地发生了分化,在优秀生与滞后生之间还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机制。

无论是教化育人还是环境育人,都需要一个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之好,在于其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之好,而大学校园的价值文化体系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人的自觉追求与创造而建设成的。

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直观看来是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在大学发展的历史延续中逐渐形成的,实质上是个高度自主的创造过程。

一定的校园文化意味着一定的办学传统、办学模式、办学特点与办学风格。

在这种传统、模式、特点和风格中渗透着对大学价值的理解与创造,它们的形成与学校的创建者的教育理想,主导性教育理念,历史性文化背景,地域性文化环境、时代性教育模式变迁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制导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探讨大学校园文化,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就是明确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并使之贯穿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层次和阶段。

3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普遍较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起初是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多种类型的文娱体育活动。

单纯而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使人们简单地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琴、棋、书、画之类的娱乐活动,从而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对学生业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

有专家曾告诫:“忽视人文,中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然而,综观20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重科技、轻人文一直是主流趋势。

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仅被人当作德育工作的一个小环节而未受到重视。

在大学开设的公共课中,文化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也不过凤毛麟角,它仅是作为人文教育的树叶,未能与人文教育进行整合,更谈不上承载一定的人文教育的责任,对于大学生素质修养所起的作用也就显得鞭长莫及。

校园文化建设更与科学教育相分隔,不能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不能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不能与培养科学精神相结合。

4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从大学的社会作用看,大学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在改造旧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过程中发挥大学文化教育的特殊功能;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努力把大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辐射源,使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用先进文化提高大学师生的文化素养。

大学师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社会影响面就会扩大,优秀的文化产品就会不断涌现,腐朽的文化产品就会衰落。

只有以先进科学知识和进步文化思想武装大学师生头脑,才能使社会和民族具有发展实力和后劲。

因此,必须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导向,必须旗帜鲜明地突出主旋律,和党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良性运作,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要以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旨归大学精神是在大学文化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高层次的精神结晶,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和道德信念等,作为整个大学文化形态的精神凝聚,对大学文化的各个层次起着统领和引导作用。

大学精神是时代精神在一所大学的反映,是大学这一特定社会群体在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中,为谋求发展和实现既定目标而长期形成并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

大学精神的培育与校园价值观的构建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需要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

要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高校党委和行政及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真正体现出高层次和高品位,以达到持续的整体功效;要努力形成上上下下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建立和培养一支较为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成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为学生的成才服务,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要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每一个生活在校园里的人既能深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又能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共同构建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要使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互协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硬件是软件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软件是硬件建设的条件。

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做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辨证协调,既要防止硬件建设上去了而软件建设跟不上的现象,也要防止盲目开展软件建设而硬件建设跟不上的现象,要做到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

软环境建设要体现学校精神,培育和弘扬大学师生员工的共同信念和群体意识,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深刻、最具特色的反映;硬环境建设要体现学校的整体特点和风格,走进一所学校,扑面而来的应该是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映入眼帘的硬环境是无声的语言。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1] 高等教育研究[j].西华大学学术期刊,2008(8).[2] 王义道,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