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水平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疗养院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区从实际出发,加大财政投入,立足生态、突出生态、提升生态,大力打造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还有许多亟待解决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产业发展上。
我区开发时间较早,形成目前低端、中端、高端产业并存的格局,且中低端产业数量较多、体量较大,此类企业多属代加工、劳动密集型企业,单位能耗大、污染系数高、抗风险能力低,成长和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二是环境建设上。
目前林木覆盖率不高。
我区为典型的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比例较大,加上城镇开发、工业区建设、基本农田保护,我区可用于规模化绿地建设的地块捉襟见肘。
部分河道水流不畅,自洁能力下降,水体呈现轻度污染。
由于历史原因,中环以内部分主城区道路仍未建设污水管网,城市污水厂收集率不高,小区生活污水纳管不充分。
三是生活习惯上。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新昆山人”的不断涌入,本地的乡土习惯和外来的风土人情在我区交流碰撞。
无论是在老小区还是在新小区,每日在房前屋后生炉烧水成为部分百姓的生活必须。
公众爱护公共财物意识淡薄,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围绿垦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
公交交通不发达,居民出行依然以电动自行车、私家车为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持久工程,在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产业的和谐发展。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促进全区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 加大环境建设力度。
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交通节点、主要路段、主题公园绿化建设,精心营造沿街、沿路、沿河、沿湖景观,形成城林交融的绿化格局。
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营造浓厚的建绿、护绿氛围,努力促进农田建绿、厂区建绿、单位建绿。
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植树造绿,改善、美化居住环境。
突破土地使用的局限,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镇区绿覆盖率和绿地率。
积极开展污水截流、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改善河道水质,提升水体自洁能力。
不断优化公交线路,加密公共自行车布点,鼓励低碳出行。
2. 推广低碳绿色建筑。
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致力打造低碳生态建设先行区。
我区作为典型的冲积平原,水系发达,土壤层较深,浅层地热能丰富;地处中低纬度区,年均日照时数多,太阳能资源条件好。
因此,我区有较好的自然条件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小高层、多层住宅和商业用房认真落实昆山市节能政策,把安装太阳能设备作为必须的配套设备。
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推广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努力实现污染零排放。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材料、新技术在城镇建设上的应用。
3. 加强环保行政执法。
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控制污染。
一是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严把环评入口。
从源头杜绝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入驻。
二是加强污染控制。
关停污染企业,淘汰高污染工艺及设备,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和
生活污水处理。
有序推进“五小企业”淘汰压缩工作。
三是加大污染企业查处力度。
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环境污染企业跟踪监督和挂牌督办机制,加强对化工、电镀等行业的环境监管。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立足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两高两低产业”,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腾出发展空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
1.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利用开发区优厚产业基础,在巩固信息产业,做强光电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半导体、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高端食品为新兴产业。
鼓励企业加快创新投入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体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构筑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业和产品。
2. 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2016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2.9%,低于全市
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型升级工程的重点,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服务业比重,关键在加快服发展,扩大服务业总量。
利用国际电商产业园,着力引进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实现电商资源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发展。
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推进养老、住宅、医疗等公益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总部经济、酒店会展等带动性强的服务业,使生产服务业规模化、生活服务业优质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
加快推动消费金融公司、中银城市基金、两岸产业合作基金等项目进展,力争吸引更多基金、证券、银行类金融项目落户。
3. 突破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不仅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生态工程。
坚持产品服务都市、市场指向都市、效益来源都市、经济融入都市的都市农业发展理念,通过转型于“美”,立足于“特”,发展于“游”,强大于“拓”,以“现代、生态、高效、休闲、特色”为着眼点,通过不断增加设施、资金、技术等投入力度,不断促进传统农业区域科学转型,不断加快推进农业片区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生态都市农业体系,实现片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重点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 生态文明普及工程。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普及,培养公众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价值观。
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生态文明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借助巡回演出,不断扩大百姓的知晓率、参与率。
引导百姓个人消费领域中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
“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等节约具体行为,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 生态文明未来工程。
在中小学中,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升素质教育,培养生态文化的观念和意识。
编写生态环保教材,大力开展地方课程教育,让学生从小接受环保教育,努力造就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保护意识的一代新人,借此以实现一代人影响和带动三代人的连锁效应。
3. 生态文明创建工程。
绿色创建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市民素质、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城市形象的客观需要。
以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完善生态环保硬件和软件基础,同心协力,共建生态文明。
当前,我区已处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积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为昆山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排头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