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的蓝图。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和继续前进的方向。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我们发展的正确历史时段提出的。
关于我国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社会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显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及人口、环境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二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通过艰苦努力,这种新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对外开放把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开放型的经济体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三是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
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
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成为现实。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分阶段发展的。
中国社会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部署,走了前面两步,现在开始走第三步。
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大的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世界范围的横向比较来说,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居于前列,但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这样的判断和报告中所说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同样的意思。
与此同时,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经济是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这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几十年年,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世纪头20年,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经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就可以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复杂的历史阶段,我们既要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的历史作用,重大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球局势的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光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为我们持续发展做出不断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