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
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 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 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 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 疗法的雏形。 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叙述的砭石 术是刮痧疗法的萌芽。 大多数学者认为针灸、推拿、拔罐、放 血等理疗手法是由刮痧演变而来的。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 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 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 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额头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 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 头直接淬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 燃去淬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也叫刺血疗法 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 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也叫撮痧法。
2、泻法
泻法刮拭按压力大,速度快,能疏泄 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临床多 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或形体壮 实的实证患者。
3、平补平泻法 平补平泻法亦称平刮法,有三种刮 拭手法。第一种为按压力大,速度慢; 第二种为按压力小,速度快;第三种为 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具体应用时可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而灵活选用。其中 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的手法易于被患 者接受。
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
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
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
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
“古无痧字……惟霍乱条下有不吐泻而腹绞痛 者,曰干霍乱,亦名绞肠痧。缘南方体气不实 之人,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多腹痛闷乱,名之曰 痧,即沙字之讹也。”
焠
痧
术者使用灯芯蘸油,点燃后,在受 术者的皮肤表面上的红点处燃烧,手法 要快。接触到受术者皮肤后,往往可以 听到灯火燃着皮肤的“啪啪”声,十分 清脆。
补法手法
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
1、补法 补法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能激 发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 临床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 形体瘦弱之虚证患者。
缺点:
1、无明确的理论指导。 2、工具简陋,方法过于简单。
3、治疗病种有限。
台湾吕季儒教授的经络刮痧法的特点:
①刮痧手法的改进----对不同的病症选取相应的
补法或泻法;
②刮痧工具的改进----改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 解毒、软坚散结等特点的水牛角; ③刮痧润滑剂的改进----使用具有 消炎镇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专用 刮痧剂。
挤
痧
术者用大拇指和示指在施术部位用力挤 压,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块紫红痧斑的方 法。
拍
痧
术者用刮痧板拍打体表的施术部位,拍打 至皮肤发红充血,呈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痧点或 痧斑为止。
放
痧
术者用针(常用三棱针)点刺一定 的穴位,使流出或挤出少量紫黑色血液。
挑
痧
术者用针挑刺体表的一定部位,放 泄痧毒的一种方法,是“刺络疗法”的 一种。
特 点
刮痧疗法的作用机理
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 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 散在的部位。 人体内在的系统发生的病理变化,会通过经络系统 反映到体表,常在脊柱的两侧,也就是十二皮部分 布的地方,出现痧象。
经脉是线状分布,络脉是网状分布,而皮部 是面状分布,因此,皮部居人体的最外层,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机体卫外功能失调,外 邪则通过皮肤深入络脉、经脉以及脏腑,引 起疾病。 另外,机体内脏有病也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 应于皮部。因此,刮痧虽然刺激作用于皮肤 表面,但可通过络脉、经脉深入脏腑而治疗 疾病。
唐朝时期,就有了用苎麻刮痧治病的明确记载。
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 的《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古方不载 ……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 ,手足指未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 杀人” ,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 ,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
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 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 致。 “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 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 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能在较 短时间内就可以致人死命的干霍乱证。
痧的含义
一指痧症,即多发于夏秋两季,因感受风寒暑湿 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之秽浊之气而出现的 一些病症,又称痧气或痧胀。 二指麻疹,也即麻疹的别称。 三指“痧象” ,经刮拭治疗后,在相应部位皮肤 所出现的充血性改变,如红色粟粒状、片状潮 红,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
“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
面刮法
2、角刮法
用刮板角部在穴位上自上而下刮 拭,刮板面与刮拭皮肤呈45度用倾 斜。这种刮法多用于肩部肩贞穴、 胸部中府、云门穴。
3、点按法
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度角垂直,由 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猛然抬 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 连贯。这种手法适用于无骨骼的软 组织处和骨骼凹陷部位,如人中穴 、膝眼穴。
2. 现代刮痧疗法 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 为理论指导,博采针灸、按摩、点穴、 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之所长,所用工 具是水牛角为材料制作的刮痧板,对人 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或通经活络 、排除毒素等作用,是既可保健又可治 疗的一种物理疗法。
缺点
1、一次治疗时,配穴部位多。 2、刮痧的面积大。 3、一种病只能有一组刮痧经穴配方。 4、刮痧后5—7天才能消退。 5、两次刮痧间隔时间长。
3、侧卧位:适用于侧头部,面颊一侧,
颈项和侧腹、侧胸以及上下肢该侧的刮 痧。 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 和上胸部的刮痧。 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 部的刮痧。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 、耳部的刮痧。
刮拭方法
1、面刮法
用手持刮板,刮拭时用刮板的3分 之1边缘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 斜30度至60度,以45度角应用最为广泛 ,利用腕力多次向同一方向刮拭,有一 定刮拭长度。这种手法适用于身体比较 平坦部位的经络和穴位。
揪
痧
术者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五指屈 曲,用示指与中指的第2指节对准所选的部位, 对抗用力,把皮肤与肌肉揪起,然后瞬间用 力向外滑动松开,使皮肤恢复原状,这样一 揪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 声响。
扯
痧
施术者用示指、大拇指提扯受术者 的皮肤和一定的部位,使浅表的皮肤出 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痧点。力度比揪痧大, 以受术者能忍受为度。
刮痧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有选择的 寻找特殊反应点或腧穴,进行有程序的刺激. 这种痧痕,通过经络的传导或是神经反射传 至体内,激发生理功能,使阴阳达到相对的 平衡状态,从而进一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促使疾病的痊愈。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疗法的实质是一种 特殊的物理疗法,通过对局部或某些穴位进 行刺激,使人体的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受到一 定的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反射作用,进而 传达到大脑皮层这一高级中枢,促进大脑皮 质正常功能的恢复,从而调整人体各个组织、 器官的生理功能,而产生疗效。
----《痧症全书· 论痧》
不同痧象的临床诊断意义
判断病位 确定病因和病性 判断病势和疗效
痧 象
据痧断病就是根据出痧的颜色、形 态及出痧部位来诊断疾病。
首先,根据痧的颜色和形态诊断疾病。
在刮拭过程中,邪气深浅和病移久短的 不同,痧色形状各异。 若痧色鲜红,痧粒分散,说明邪气轻浅 ,病程较短; 若痧色暗红或青黑,痧粒集中或密集成 团,说明病情重,病程长;
铜钱
棉线
羚羊角
瓷勺
刮痧介质
1)水、酒剂:通常用冷开水、温开水或
白酒。 2)油剂:常用芝麻油、菜籽油、豆油等 植物油 (无毒性的)。 3)刮痧活血剂:采用中药提炼浓缩调配 而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刮痧疗法的特点
简便易学,器械简单 经济实惠,见效快,疗效高 治疗范围广 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 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治痧症,或先用热水蘸搭臂膊而以
苎麻刮之,甚者针刺十指出血。或以香
油灯照视胸背,有红点处皆烙之。”
----明代· 虞抟 《医学正传》
“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 下也。” ---- 清· 夏云集《保赤推拿法》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
胁肋两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
之。”
----清· 郭志邃《痧胀玉衡》
传统认识:“痧”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叫
法,属于中医学范畴的一种病症名。不 是一种独立的病,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 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统称 之为“痧症”,故有“百病皆可发痧” 之说。 现代认识:机体发生疾病时代谢产物不 能及时的排出体外,使毒素在体内潴留 ,这些毒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一次增大 ,出痧的过程是排出体内毒素的过程。 故此,痧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代谢 废物的离经之血。
刮
直接刮痧法 抓
痧
痧
挤
拍
痧
痧
刮痧
间接刮痧法
揪
扯
痧
痧
放
挑 焠
痧
痧 痧
刮
痧
刮痧是最常用的方法。术者采用刮 痧板蘸适量的刮痧油,在患者的体表上 的一定的部位,从上到下、从中间向两 侧连续刮动,力度要先轻后重,使皮下 显出一道道的痧痕的方法。
抓
痧
抓痧又称“撮痧”,也是常用的手 法之一。先预备一碗清水,施术者用清 水润湿手指,用示、中指或拇、示指相 对用力,拧提受术者体表的一定部位至 拧出一道道紫暗红色的痧痕为止。
刮痧疗法的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 二、治疗作用:镇痛作用、发汗作用、清 热解毒、温经散寒、调整排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