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1)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2.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A.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单选)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1)2)从三方面进行:12)确定知识点;3)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辨析)1、教学内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教材内容。

2、教学重点是值对全体学生学习和理解其重要作用的部分;教学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

3)1)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指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2)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3)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4)备教师。

教师自身的特征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观条件。

5)备教学资源。

6)确定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指导。

7)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8)确定教学的操作步骤9)教案是教师备课结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授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的客观反映。

3.1);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重2)课的类型和结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布置和检查作业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①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5.课外辅导.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④及时反馈;⑤重点辅导7.教学规律是教与学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发现它,掌握它,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制造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

(单选)10.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夸美纽斯提出)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形11.引导他们独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12.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复习:苏联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3.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礼记*学记》)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4.(不同的人不同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②采取有效措1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16.17.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简答)18.以分为讲读(英语、语文)、讲述(历史、政治)、讲解(物理化)和讲演(做报告)四种方法。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简答)19.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要善问。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简答)20.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简答)21.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2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指示货巩固知识的方法。

(简答)↘得。

23.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提高练习的自觉性;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

(简答)24.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实验前准备;②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③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④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做好实验小结。

(简答)25.26.27.28.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有:问题式、表演式、讨论式、论文式、学科式合作学习。

四、教学组织形式29.30.演变历史: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分组教学—多样化教学31.: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

优点:教师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缺点: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

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需求。

32.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①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②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33.: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成绩好坏分组)21)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优点: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缺点: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

(单选)34.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与能力。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来的,是杜威的学生)35.36.37.(单选)1)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①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②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③教师重;⑦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⑧课内与课外并重;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2.的基础,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对人的道德行为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面貌的主要标志。

(单选)3.(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4.5.观念发展。

2-5 岁);②权威阶段(、12 岁以后)6.柯尔伯格将品德发展划分成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一)段:服从(二)一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走向,人际协调/寻求认可,好孩子阶段。

第二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

法律最重。

(三)7.1、外部因素:①家庭;②学校;③社会风气;④同伴群体;2、内部因素:①认知失调(不知道该怎么办);②态度定势(固定的心理倾向);③道德认知(单选)8.品德)(单选)9.:①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给予恰当的奖2)榜样3)榜样行为示范方式多样(简答)(单选)↘12.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13.1)给予奖励的注意事项: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②选14.: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④适当指导(简答)15.:①人格感化;②环境陶冶;③艺术陶冶。

(单选)陶冶法要注意:①创造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简答)16.育、道德品质教育17.①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②理想和传统教育;③集体主义教育;④劳动教育;⑤纪律和法制教育;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单选)18.(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a)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辨析)b)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教师和同学;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学生德育的形成与发展是随其成长而不断发展19.(一)(二) 1.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2.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3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一致。

(三)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正面教育(四)(五)度;(六)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九)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20.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简答)21.1、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