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2比海洋增温快,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
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 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 形成
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海风
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 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 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1)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
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和冷热:
[考点一线串]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 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指点迷津] (1)图中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因而图
中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在同一水平面 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 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响时
夹角 压;南半球反之
图示
[技法一招鲜]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 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 “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 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 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bpa):
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解析:第(1)题,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是大部分太阳辐射① 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④,地面增温后又以地面辐射②的形式 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②后增温。第(2)题,近地面 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②。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 大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故气温低。 答案:(1)B (2)B (3)B
(1)对表格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增加,海陆热力差异变小
B.7月份,在海平面上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C.7月温差大于1月,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D.1月大陆作为冷源、海洋作为热源在不同海拔上
总是存在的
(2)下列等压面示意图能正确反映高空海陆差异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第(1)题,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差变化有大有小, 趋势表现不明显;7月份温差最大的在海拔1 500米,海陆 热力差异最大;7月温差大,但冬夏季风的强弱与气压差 有关;在不同海拔,1月大陆温度低,海洋温度高,大陆 作为冷源,海洋作为热源。第(2)题,从表格中可以获得1 月和7月不同海拔的气温值,1月1 500米和5 500米都是大 陆温度低,海洋温度高,气压高低相同。
考纲 下载
考纲 解读
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识记: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根本原 因和直接原因。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水平运动。 3.应用: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第二章
第一
自然地

理环境
大气
中的物
的受 热过
质运动
程、
和能量
热力 环流
交换
与风
夯基础 析考点 明考向 强专项 提能力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气温较高;上凸者为海洋 (湖泊),气温较低。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高;上凸者 为陆地,气温低。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郊区,气温 较低: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空气分子 或细小尘埃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散 散射
射具有选择性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红外线 , 臭氧 吸收紫外线,
吸收 吸收具有
选性择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辐射的大部分以 大气逆辐射 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 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 地面 散失的热量,这种作用被 称为大气的“ 温室效应 ”。
5.意义 降低 白天气温, 提高 夜间温度,缩小气温日较差。
[考点一线串]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受热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太阳暖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

太阳辐射
大地 增温
大地暖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后增温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
大气还

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 大气逆辐射
()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甲处附近的等压 线最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速最大。第(2) 题,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 线,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0°~ 45°,即为风向。
答案:(1)A (2)A
[例1] (2011·大纲全国高考)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 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 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 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 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地面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 大气层 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 太阳辐射 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 大气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形式
特点
反射 云层 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
风向
与等压线 平行
近地面风
F1(水平气压梯度力)、 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 擦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 斜交
[特别关注]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
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
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 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大地
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 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 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技法一招鲜]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 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 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 影响 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

[技法一招鲜] 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其常用 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差异。 1.判读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 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 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近地面大气的稳定状况和对流强烈程度取决于 大气的垂直温差。若大气层上冷下热,温差越大, 对流越旺盛。若大气层上热下冷即出现逆温现象, 大气状况十分稳定。
向低压且与等 梯度力影响时
压线垂直
风压规律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 受水平气压梯度 风向与
立,右边为高压; 力与地转偏向力 等压线
左边为低压,南 共同影响时 平行
半球反之
受水平气压梯度 风向与 在北半球背风而
力、地转偏向力 等压线 立,左前方为低
和摩擦力共同影 有一个 压,右后方为高
海拔(米) 3 000 5 500 9 000
月份
1月 7月 1月 7月 1月 7月
(1)亚欧 大陆
-1.3 13.9 -16.5 -4.3 -41.8 -28.1
(2)太平洋
-0.3 8.6
-14.5 -6.8 -38.5 -33.0
(1)-(2)
-1.0 5.3
-2.0 2.5
-3.3 4.9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3)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 B.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
[应用闯一关] 1.(2012·海淀模拟)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
(3)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