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教师:武全柱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小朋友们,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

”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

”如果你是阿福,现在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生1:1米=1oo厘米吗?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索,(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师画线段)比划一下。

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米究竟有多长?生:想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1) 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

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

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 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质疑: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从脚底量起,到老师的腰这里的高度是1米,而到这位同学下巴的高度是1米?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

(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四)联系估测。

师: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天天带着米尺,如果身边没有米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呢?生: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

师: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生: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1)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 ……100cm100cm(1米)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

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

板书:1米=100厘米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1m=100cm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2)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课件出示:0—30cm0—42cm20—40cm三。

自主应用。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

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

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

连一连课桌的长比1米少得多铅笔的长比1米多得多教室的长比1米多一些信心隧道。

连一连课桌的长28米铅笔的长10厘米教室的长1米30厘米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

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

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

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

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

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找一找。

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比一比。

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知道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抓住联系,认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厘米"学习"米"。

1、找关系。

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

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

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

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2、认识1米。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3、估量。

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

(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

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

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

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本数学书厚1米。

”“篮球场长30厘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

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

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

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

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