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课件
(三)广场的空间组织
3 广场空间的景色,有三个层次: 近景、中景、远景。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三)广场的空间组织
4 亚空间 除了那些特意为大型公共聚会、市场 和集会而设计的广场以外,大型广场应该 被分成许多亚空间以鼓励使用。 整个广场或其内部亚空间的尺度不能 小到使人们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私人房间, 并且侵犯了已在那里的人的私密。也不应 该大到独自坐着或仅有几个人存在时让人 感到恐惧或疏远。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一)广场的尺度与规模
1.广场的规模 广场面积的大小、形状的确定取决 于功能要求、观赏要求及客观条件等方面 的因素。 功能要求——维特鲁威在写到古罗马 城镇的广场设计时,说它“应该与居民数 量成比例,以便它不至于空间太小而无法 使用,也不要像一个没有人烟的荒芜之 地。”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二 城市广场的类型与特征
5 娱乐休闲广场 此类广场是城市居民日常行为中重要的 行为场所,也是城市中分布最广泛、形式 最多样的广场。主要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 户外活动空间,满足节假日休闲、交往、 娱乐的功能要求,兼有代表一个城市的文 化传统,风貌特色的作用。其特点: • 参与性 • 生态型 • 丰富性 • 灵活性
一 城市广场的定义及地位
1.城市广场的定义
▪ 凯文· 林奇的定义—— ▪《人性场所》一书的定义—— ▪ 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硬 质户外空间,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 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 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一 城市广场的定义及地位
2.城市广场的地位
▪ 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交往和户 外休闲的需求; ▪ 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改善和重塑城市景 观形象和空间品质,提高城市环境的可识 别性; ▪ 带动城市土地开发,提高商业零售机会。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一)广场的尺度与规模
(1)自然视觉特性 能看清人的面部表情的最大视距为20-25m,看清人体活动的距离为70--100m。凯 文.林奇在《场地规划》一书中把25m作为 社会环境中最适当的尺寸,并指出超过 110m的空间尺度在城市中是罕见的,这与 欧洲中世纪城市广场的尺度很接近。 100米,可辨认人体的距离,是“社交区 域” 70―100米,可辨认认得性别、年龄和动 作 20―25米,可认出出熟人,面部表情、头 形、年龄
四 广场的立体形态
2.下沉的基面 (1)下沉的范围在视线以下,这时下 沉空间与地面分开,但与周围空间保持着 整体性,空间仍旧是近人的。 (2)下沉的深度接近人的视线,下沉 空间削弱了视觉与周围空间的联系,它比 较明确地同周围空间区别开来,私密性大 大增强。 (3)下沉的深度超越了视线高度,这 时限定的空间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没有天 棚的房间,空间的连续性完全中断。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四)广场上建筑物的布置 一个广场既是一个由建筑物所构成的 场所,也是一个设计用来展示建筑物的极 好的有利条件。 1.建筑群体关系 传统型广场中,主体建筑决定广场的 性质并占据主导位置,其他建筑处于从属 地位,同时在方位、尺度、造型、人流导 向上也有明显差别,以体现这种主次关系。 而现代型广场已演变为多功能综合体,周 围建筑无明显的主次关系,也少有直接功 能需要,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在大的城 市空间中彼此有机关联。 构图上建筑群体应体现出内在的逻辑 性与秩序感,以广场空间为组织核心,群 体间呈现出共生和相互对话的组合关系。
(一)广场的尺度与规模
广场面积的大小,还取决于用地条件、 环境条件、历史条件、生活习惯条件等客 观情况。 广场大小并非简单的面积问题,它受 活动内容、结构布局、视觉关系、光照条 件、空间围合、周边建筑等诸多因素共同 制约,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对比广场的尺度与规模
2.广场的比例尺度 广场尺度应根据广场功能要求、广场 规模与人的活动要求而定。 广场由建筑围合而成,群体的组合作用 必须借助相互间恰当的尺度关系,若尺度 不当,过小则显得封闭、失去“广场”的 感觉,过大则空间离散,缺乏“场所”应 有的氛围显得大而无当。这是因为人的自 然特性,如视觉听觉等,使之能感受有限 范围内空间信息刺激。所以有三种因素要 考虑:
二 城市广场的类型与特征
4 交通广场 • 道路交通广场:它是道路交叉的扩大,疏导 多条道路交汇所产生的不同流向的车流与 人流交通。是有数条交通干道的较大型的 交叉口广场。例如大型的环形交叉,立体 交叉和桥头广场等。主要功能是组织和疏 导交通。此类广场应以交通疏导为主。 • 交通集散广场:主要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 集散,如影、剧院前的广场,体育场、展 览馆前的广场,工矿企业的厂前广场,交 通枢纽站站前广场等,均起交通集散作用。 交通集散广场车流和人流应很好地组织, 以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 通无阻。
(一)广场的尺度与规模
(3)容积效应 周边建筑的围合有一定的容积感,除面 积因素外兼顾竖向因素,尤其是建筑高度。 围合广场的建筑高度H与广场宽度W的关系 为:“H≯1/2W”,则不至有压抑感和紧迫感, 同时,建筑底层设计宜通透明亮,利于空 间的过渡与融合。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二)广场的视觉与功能
城市广场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从西 方看,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起源于古希 腊。然而最让人们心动的还是欧洲中世纪 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城市广场,如比利时布 鲁塞尔市政广场等。空间具有显著的识别 性与良好的视觉感,在密集的城市形态中 真正起到了“城市客厅”的作用。
三 广场的平面形态
▪ 梯形广场 有明显的方向,容易突出主体建筑。 广场只有一条纵向主轴线时,主要建筑布 置在主轴线上,如布置在梯形的短底边上, 容易获得主要建筑的宏伟效果;如布置在 梯形的长底边上,容易获得主要建筑与人 较近的效果。还可以利用梯形的透视感, 使人在视觉上对梯形广场有矩形广场感。
三 广场的平面形态
二 城市广场的类型与特征
6 建筑广场(附属广场) 为衬托重要建筑或作为建筑物组成部分 布置的广场称为建筑广场。如巴黎卢浮宫 广场,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等。 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三 广场的平面形态
平面型广场的交通路径、建筑出入口、 广场铺地等都在同一水平面上,或略有上 升或下沉。建筑、道路、铺地是构成这类 广场的基本要素。同时,广场与道路应协 同处理,尤其是靠近道路的广场如何既有 效地利用交通联系,又避免交通的干扰, 形成完整的“场所”,是平面型广场设计 中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规整形广场 ▪ 正方形广场 ▪ 梯形广场 ▪ 长方形广场 ▪ 圆形和椭圆形广场
▪ 圆形和椭圆形广场 圆形、椭圆形广场基本上和正方形、 长方形广场有些近似,广场四周的建筑, 面向广场的立面往往应按圆弧形设计,方 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广场空间。如罗马 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
三 广场的平面形态
(二)不规则形广场 由于用地条件、城市在历史上的发展 和建筑的体形要求,会产生不规则形广场。 不规则形广场不同于规则形广场,平面形 式较自由。如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西耶纳的坎波广场,都是很有特色的不规 整形广场。 不规整形广场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 比例尺度及处理手法须因地制宜。
(三)广场的空间组织
2 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 需要和观赏的要求。观赏有动静之分。在 广场空间组织中,要考虑动态空间的组织 要求。 广场空间的安排还要与广场性质、规 模及广场上的建筑和设施相适应。广场空 间的划分,应有主有从、有大有小、有开 有合、有节奏的组合,以衬托不同景观的 需要。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一)广场的尺度与规模
(2)景观效应 视觉艺术如绘画、摄影等将景观分为近、 中、远三部分。近景约6m,可看清细部; 中景约70~100m,可看清形体活动;远景 为 150~200m , 看 群 体 与 大 轮 廓 。 所 以 , 200m应作为景区或大型广场范围的界限。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三)广场的空间组织
1 人对空间的感知 人对空间的感知都是以他自己为中心 的,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与人体的尺度有 关。 人体的感官在感知空间方面各有所长, 其中视觉在人体对空间的感知中占有主导 性地位。有效运用视距和视野的基本原理, 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空间和进行空间设计。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三 广场的平面形态
▪ 正方形广场 在广场本身的平面布局上,无明显的 方向,可根据城市道路的走向、主要建筑 物的位置和朝向来表现广场的朝向,如巴 黎旺多姆广场。
三 广场的平面形态
▪ 长方形广场 在广场的平面上,有纵横的方向之别, 能强调出广场的主次方向,有利于分别布 置主次建筑。广场的长宽比无统一规定。 但长宽过于悬殊,则使广场有狭长感,成 为广阔的干道,而减少了广场的气氛。广 场究竟采用纵向还是横向布置,应根据广 场的主要朝向、与城市主要干道的关系及 广场上主要建筑的体形要求而定。如北京 天安门广场。
(一)广场的尺度与规模
观赏要求——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 对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纪念性、装饰性建 筑物等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 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 较大的广场。如建筑物的四周都有较好的 造型,则在其四周须适当地配置场地,或 利用朝向该建筑物的城市街道来显示该建 筑物的面貌。
五 广场的规划设计
二 城市广场的类型与特征
2 纪念广场
纪念性广场是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 史人物,在城市中修建的一种主要用于纪 念性活动的广场。
二 城市广场的类型与特征
3 商业广场 城市商店、餐饮、旅馆及文化娱乐设 施集中的商业街区常常是人流最集中的地 方。为了疏散人流和满足建筑上的要求, 需要布置商业广场。 现代商业广场往往集购物、休息、娱 乐、观赏、饮食、社会交往为一体,成为 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广场的立体形态
通过垂直交通使不同标高 层面的场所联结为整体活动空间, 就形成立体型广场。随着活动面 域的上升、下沉及相互穿插组合, 视点向度的变换更加自由,立体 景观的视觉形态更加丰富。与平 面型广场相比较,更具有层次性 和趣味性,使人以二维方式置身 于并感受广场空间,但有时水平 向度的视野开阔程度和活动范围 相对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