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狭隘.(ài)凋.(diāo)谢伺.(cì)候含情脉脉.(mî)B.绚.(xuàn)烂泯.(mǐn)灭弥.(mí)补梦寐.(mâi)以求C.袅娜.(nuï)雅舍.(shâ)胡同.(tïng)引吭.(háng)高歌D.凄怆.(chuàng)玷.(diàn)辱参差.(cī)弦.(xián)外之音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书藉敲诈点缀清重缓急B.紫藤渺茫烦躁恍然大悟C.鸳鸯平旷风骚淅淅沥沥D.皎洁废墟渺小姿态翩然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颇为不平常的。
②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浓烈。
③若说地点,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
A.确实包含荒凉B.确实饱含凄凉C.其实饱含荒凉D.其实包含凄凉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B.大型海藻不管怎样令人注目,在海洋植物界都是微不足道....的。
C.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
D.大家认为王刚同学的发言的确是抛砖引玉....,具有独到的见解。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邮电部门做出了不用标准信封和不按标准书写就不予投递。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看到交警同志在风雪中坚持指挥着过往车辆,使我很受教育。
D.人的骨骼既结实又轻便,仅占体重至少18%以上。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今天的海洋,除了鱼类外,也有一些高等动物在那里生活着,如海龟,海蛇,鲸,海豹等动物。
B.1956年9月,魏巍应《教师报》之约创作的《我的老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C.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蚕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
7、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反问)B.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拟人)C.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排比)D.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燕。
(比喻)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记叙了作者深夜独游清华园荷塘的经过。
B.曹禺在《雷雨》中塑造了周朴园、鲁侍萍、王熙凤、鲁大海等人物形象。
C.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D.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套中人”形象。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9—11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下列对词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就是长江。
B.“一尊还酹江月”,指洒酒酬月,寄托情思。
C.“卷起千堆雪”,指作者看到的大雪纷飞的景象。
D.“多情应笑我”,应理解成“应笑我多情”。
10、下列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用于词的开篇,巧妙的将江面壮阔景象与千百年的历史风云结合一起,形成了一幅历史巨卷。
B.既写出了长江的雄伟气势,也写尽了英雄豪杰,表现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之情。
C.一个“去”字,一个“尽”字,揭示了自然与人生的规律,为写“人生如梦”作了铺垫。
D.“风流人物”为下阕重点写小乔初嫁周郎做烘托,展示小乔婀娜多姿、风流绰约的形貌。
11、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描写赤壁波澜壮阔的景象,为下文烘托周瑜的英雄形象作铺垫。
B.下阕中词人既表达了对周瑜的追慕之情,也抒发了壮志难酬、人生如梦的伤感。
C.这首词风格豪放,意境开阔,显现出词人阔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D.词的结尾四句,表现了词人厌倦官场、鄙视功名、意欲归隐的消极思想。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B.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自得:自鸣得意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劣马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非利足也,而.致千里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下饮黄泉,用心..一也.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1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译文:我曾踮着脚尖向远处看。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不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C.君子生非异也译文:君子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不停地雕刻,就是金子和石头,也能刻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5分)16、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5分,每空1分)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②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③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④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⑤群臣吏民,,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五、(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6分)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17、选文第一段,哪一句最能概括白果秋天的特点?(4分)答:18、选文第二段,多出使用对比,请概括出对比的内容。
(6分)答:19、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作者原意将“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0—22题。
(14分)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
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20、课文中这段文字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4分)答:21、“那雪正下得紧”一句中的“紧”字历来被人称道,请简析被人称道的原因。
(4分)答:22、下列两句话中各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分别侧重表现林冲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6分)(1)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答:(2)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答:六、(10分)23、应用文写作。
(10分)某校高三(8)班陈大河同学在学校的篮球赛中,不慎扭伤了脚,需要卧床休息三天,不能当面向班主任王老师请假。
请你以陈大河的身份写一张请假条。
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现在有些年轻人,与身边的人相处不和谐,在家里与父母经常闹矛盾,在学校与同学经常有冲突,在社会上也会与自己所处环境格格不入。
对此,你有何体验或感悟?请根据你的体验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