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人文心声红楼梦评论(节选)王国维是红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红楼梦〉评论》对后世红学研究影响甚大。
王国维认为“人只有知苦痛才能奋起,才能避免麻木”。
在《〈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里,他运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诠释了《红楼梦》人物的悲剧命运,隐含了自己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
王国维从分析生活的本质着手对《红楼梦》的精神进行了阐释。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种族都是为了延续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论述《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盛赞《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
在他看来,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而《红楼梦》的精神就在于它授人以解脱之道,真正揭示了人生痛苦的真相。
有人这样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说它是王国维真正将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全面系统阐发其唯意志论思想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作品。
课文节选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三章,主要阐释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
作为“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王国维借鉴了叔本华的哲学及悲剧学说,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具有现代文学批评的眼光。
一、注音餍.________ 缧绁..________ 悚.然________ 战慄.________ 福祉.________ 婉慝.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著⎩⎪⎨⎪⎧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 其最著.之一例也 仆诚以著.此书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目⎩⎪⎨⎪⎧目.击之而身历之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决定目.之为经矣 范增数目.项王交⎩⎪⎨⎪⎧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台隍枕夷夏之交.皆谦而礼交.之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________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________亦自然之势也 ________《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________五、积累名句始于悲者终于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答案:一、yàn léi xiè sǒnɡ lì zhǐ tè二、著:动词,表现出 形容词,显著 动词,写作 动词,穿 动词,显露 目:名词,眼睛 名词,脸面 动词,看待 动词,用眼睛示意交:副词,互相 副词,相互 动词,交叉 名词,连接处 动词,结交 名词,交往 名词,指交往的人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满足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悲惨的事四、介词结构后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五、始于离者终于合 始于困者终于亨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于困者终于亨.亨:通达B.目击之而身历.之历:经历C.以写故国之戚.戚:悲戚D.自律.的也律:规律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②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③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④彻头彻尾....之悲剧也⑤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⑥而惩黛玉之孤僻..⑦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A.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⑦ D.②③④⑥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B.《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C.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D.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何则?彼示人生最....,各加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慄,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
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
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施之而交受之交:交替B.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咎:过错C.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坠:降临D.而惩.黛玉之孤僻惩:恐惧6.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②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B.①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②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C.①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②王夫人固亲于.薛氏D.①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②以其.罕见之故7.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能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一项是( )①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②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③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④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⑤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⑥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A.①③④ B.②④⑤C.①③⑥ D.②⑤⑥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普通的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红楼梦》不同于其他悲剧,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
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在王国维看来,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都极其自然。
D.节选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节选)王国维如上章之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着之一例也。
《西厢记》之以惊梦终也,未成之作也,此书若成,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有《水浒传》矣,曷为而又有《荡寇志》?有《桃花扇》矣,曷为而又有《南桃花扇》?有《红楼梦》矣,彼《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者曷为而作也?又曷为而有反对《红楼梦》之《儿女英雄传》?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
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
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之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
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彼《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正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者也。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其大宗旨如上章所述,读者既知之矣。
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
以视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若藐姑射神人,(繁体琼字去掉王旁)乎不可及矣,夫此数人者,曷尝无生活之欲,曷尝无苦痛,而书中既不及写其生活之欲,则其苦痛自不得而写之,足以见二者如骖之靳,而永远的正义无往不逞其权力也。
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
《红楼梦》则不然。
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
若李纨之受封,彼于《红楼梦》十四曲中固已明说之曰: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