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经典选读期末整理 by 汉三

中国文学经典选读期末整理 by 汉三

第一讲《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汉武帝时成为“五经”之一《诗经》《诗经》的作者与编订作者:包括了社会各阶层人士,部分无从考证。

编辑:1、采诗:周代设立采诗官到民间采诗,使统治者了解民情,观风察政;2、献诗:周代公卿所献之诗,以颂美或者讽谏为目的;3、孔子删订。

诗作用1、典礼,礼乐文化,用于教化;2、讽谏或赞美;3、娱乐庆祝;4、赋诗言志。

《诗经》的流传汉初:齐诗、鲁诗、韩诗(今文经学,官方承认)、毛诗(古文经学,民间学派);东汉:毛诗日渐兴盛。

章帝,《毛诗》立于学官;前三家到南宋,完全失传。

《诗经》内容 1、按内容划分2、按音乐划分3、诗乐舞合一《诗经》诗类型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后稷创业《生民》、公刘迁豳农耕定居《公刘》、亶父(文王祖父)徙歧《绵》、文王征战、强盛《皇矣》、武王克商《大明》;2、婚恋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3.农事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豳风·七月》;4、宴/燕飨诗:重要的政治目的,礼乐文化;4、战争徭役诗:颂记战功,叙写军威,征夫厌战,思妇闺怨。

《诗经》的艺术特色1、朴实、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句式以四言为主4、回环复沓的章法《诗经》的影响1、“风雅”:现实主义精神: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2、“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情感适度,委婉含蓄第二讲楚辞楚辞就是以楚地民歌为基础,融合北方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所作楚辞体辑成一书,取名《楚辞》。

之后东汉王逸又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楚辞的三种含义诗体: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作品:屈原及其他作家用此文体所写作品;书名:汉人刘向、王逸选辑的诗歌总集。

楚地文化与楚辞关系1、楚声、楚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2、楚地楚人崇尚巫鬼的风气,楚人浪漫思维;3、战国时代纵横家散文影响,宏阔雄奇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4、作为一种成熟文体,定型于屈原的个人原创。

1、体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长短相间,灵活多变;2、诗风:想象奇特、幻想丰富,浪漫主义;3、语言:语言瑰丽,华美绚烂;表现手法丰富(美人香草的象征体系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4、主题: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献出个体生命,浪漫主义。

楚辞地位和影响1、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能够更好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发展。

2、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其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手法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3、楚辞创造的香草美人手法影响后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4、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者,以其高洁的人格魅力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屈原的生平少年得志,全面发展;青年重用,一人之下;中年遭二度流放(怀王、顷襄王),维系齐楚联盟;晚年自沉汨罗屈原的思想通晓百家;讲仁义、言民本、颂德政;尊先圣;同情百姓疾苦;选贤举能,变法治国,爱国爱民;“美政”理想(1明君,2举贤授能,3修明法度)屈原的作品(据王逸《楚辞章句》:有二十五篇)1、《离骚》和《九章》(九篇),政治抒情诗,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

2、《九歌》(11篇)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

借男女恋情吸引神灵下凡。

3、《招魂》体现了屈原的宗国情绪,强化楚文化的向心力,宣扬民族之精神。

4、《天问》对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反映屈原时代的原始哲学观。

屈原的影响1、人格力量的垂范后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2、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3、“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

1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2香草美人手法。

借男女之情,写君臣之义的象征体系。

3大量使用楚国方言口语和地物名称,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4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5句式上,采用散文化的长句,抒情与叙事结合第三讲《史记》《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的分类1、“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2、“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3、“书”专门记制度。

4、“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涉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5、“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史记》的价值1、以人为本的进步思想:认识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实录精神: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司马迁介绍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家学渊源(父辈)、读万卷书(通晓百家)、走万里路(三次、知人论世)、蒙受“李陵之祸”、《史记》文学价值1、创作发生:发愤著书2、文章旨意: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批判3、文化精神:民族精神大厦的奠基者;伟大的文化殉道者;士人、文人、知识分子的楷模《史记》人物类型1、影响历史的风云人物:一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功;二是具有光照后世的特殊品格者。

2、特立独行的奇人:反抗精神,刚烈气节,或恍若神仙。

3、丑恶卑鄙的小人:统治者身边的走狗、帮凶,或是桥横跋扈的宠臣。

《史记》人物塑造方法1、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提炼典型细节,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2、“互见法”(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3、矛盾冲突立显人物个性: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第四讲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

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建安风骨的含义“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内容:功业意识;生命意识;个性色彩语言:简洁;明晰风格:慷慨;悲凉曹氏父子曹操:字孟德。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经学方面有造诣,同时多才多艺。

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

“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曹操诗内容:1、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2、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

曹操诗特点:1、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2、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字子桓,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创作很重视。

他的文学创作今存辞赋或全或残约30篇,诗歌现存约40首,另《典论》一书,今存二篇。

《燕歌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散文中,《与吴质书》与《又与吴质书》是两篇极富感情色彩的书信体散文。

曹丕诗内容: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写得较好。

曹丕诗特点:形式多种多样,但成就较高的是七言诗。

曹植:字子建,曹操三子,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谢灵运)曹植诗内容:前期(曹丕称帝前乐观、浪漫):描写理想抱负;抒写贵公子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后期(曹丕称帝后激愤→深沉、悲凉)《洛神赋》主题:“感甄说”;“寄心君王说”;“爱情主题说”;“哀愁主旨说”曹丕诗特点:1、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2、词藻华美;3、善用比兴、象征等手法;4、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第五讲陶渊明一、正始之音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正始之音风格变化1、内容:由忧患民生,抒写政治理想→抒写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2、风格:从慷慨、刚健的→隐晦、含蓄。

阮籍字嗣宗。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的内容《咏怀诗》八十二首的内容:1、“身在乱朝,常恐罹谤”的孤寂和苦闷。

2、抒写感慨之词,表现忧生之嗟;3、讽喻史事,叙写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4、抒发功业理想和个人抱负;5、或表达玄理和游仙思想等等。

阮籍诗歌艺术特点1、风格隐约含蓄,形成了阮旨遥深,“归趣难求”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2、玄思与诗情的完美统一,既创造了哲学境界的诗化,又创造了诗歌境界的哲理化。

3、比兴象征和化典为喻是其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嵇康字叔夜。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代表作: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养生论》;诗歌以四言居多,代表作有《幽愤诗》、《赠秀才入军》。

艺术达人,多才多艺;容貌俊美,堪称男神。

嵇康诗歌艺术特点:诗歌风格清峻,言简意丰,意象鲜明,意境高远。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有120多首诗歌,12篇辞赋散文,但在生前名声不显(内容朴实,风格平淡。

不符合当时的审美趣味)陶渊明仕与隐29岁,任江州祭酒。

不久辞职回家。

36岁,任荆州刺史桓玄幕僚。

次年母去世,辞官归家丁忧。

39岁,做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陶再次失望,又离开了官场。

40岁,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五个月后辞官。

41岁,任彭泽县令,“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

42岁彻底归隐,长期躬耕生活。

44岁,家中遭受火灾,贫困时还得向人乞贷度日。

62岁,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登门请他出仕,并赠以粱肉,陶渊明“麾而去之”。

陶渊明的诗歌田园诗:描写恬美静穆田园风光、耕种生活,抒发闲适自得心情。

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白了诗人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

咏怀、咏史诗:继承阮籍、左思传统,写出仕和隐居的矛盾,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曲折暴露时政昏浊、黑暗。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1、创立田园诗,开拓了诗歌新题材。

(后世谢灵运、王维、孟浩然);2、开创平淡自然的诗风。

语言:语言质朴,散文化的笔调, 以虚词入诗;手法:少用艺术手法,多为白描;内容:描写的对象都是平凡无奇的乡村景物3、其人逐渐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偶像。

骈文1、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

2、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