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二)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课件出示2)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征、还”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5)“塞、、征”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塞”的中间第三横长;“”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读)(课件出示7)(指名读,齐读,师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汉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课件出示8)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互文汉)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三、悟诗情体会“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2)补诗句:(课件出示9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

他们望到了什么?(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

)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课件出示10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课件出示11)指名反馈(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自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代到唐代中间隔着—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课件出示12)师:至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课件出示13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

)“不教”是什么意思?(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引读)3.体会壮的感情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总结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

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

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

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3.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2.出示并理解课题。

(课件出示16: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教师板书:《凉州词》)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课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

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18)“催、醉”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3.教师读,指导读出节奏。

4.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

5.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

(课件出示19)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课件出示20)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

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

(板书:醉)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