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激励

组织行为学-激励

期望*效价=工作积极性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 中就已认为给予与获得是人际关系的核 心,中国古代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 思想,但对公平问题最有系统的研究却 是美国心理学家J.S.Adams于1965年提 出的公平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J.S.Adams在研究了利益分配尤其是工 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员工的 积极性和工作态度的影响时指出:
础上产生。 在同一时刻多种需要并存,但强度不同,其
中必有一强度最大的称为主导需要,根据主 导需要,可诱导产生主导动机。 需要可分为两大类
高级需要(精神需要): 低级需要(物质需要):
最理想的人是自我实现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积极的一面:
➢这是第一个对需要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 ➢提出了主导需要,主导动机的概念。 ➢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内部动机和外部动
(4)尊eem needs
(3)社会需要(归属感,爱情) Social needs
(2)安全需要(安全,保护) Safety needs
(1)生理需要(饥饭,口渴)Physiological needs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 高层次需要必须在低层次需要相对满足的基
结论:
➢运用激励因素提高积极性因素;运用保健 因素维持积极性水平。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理论上争议:
➢对象:三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其需求与 一般职工并不一样。
➢指标:H氏认为满意感与绩效是直接相关 的,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 奖励。
➢结论:结论可能受成败归因的影响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实践的支持
➢工作丰富化——从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都 由职工负责。
➢工作扩大化——工种轮换。 ➢弹性工时—— 提 高 自主性。
弗洛姆的《期望效价论》
基本内容 M=E*V
➢M:动机强度、积极性水平、努力程度。 ➢E:期望,个体对达到目的可能性的主观估
计。(值0.00~1.00) ➢V:效价,个体对达到目标后所获得的利益,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O1:员工对自己在工作中所有产出的知觉,即员工 认为自己从工作获得的所有收入,如工资、奖金、 知识、地位、感情、信任、人际关系、他人的尊重 等等;
I2:员工对比较对象在工作中所有投入的知觉,即 员工认为比较对象为工作支出的体力、脑力、技能、 金钱、时间、感情、信任、人际关系等等;
O2:员工对比较对象在工作中所有产出的知觉,即 员工认为比较对象从工作获得的所有收入,如工资、 奖金、知识、地位、感情、信任、人际关系、尊重 等等;
目标:行为诱因。
动机的诱导因素―→因; 行为期望达到的结果―→果。
动机:行为的动力。内在的直接驱力。
➢ 活动性: ➢ 情绪性: ➢ 指向性:
行为的一般模式
以需要的内容及满足为主要研究内容——内 容型激励理论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激励
培训专用
行为的一般模式
刺激
需要
内外 生心社 部部→理理会 刺刺 需需需 激激 要要要
动机
内外 部部→
行为

行为 结果

组织 奖励

个人 体验
动动
机机
目标
直间 接接 目目 标标
行为的一般模式
需要:个体缺乏某种事物时的内在体验。需要是行为 的基础。
客观性: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主观性:表现形式为个体的主观体验。
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等一系列概念, 对现代管理有指导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消极的一面:
➢过分强调个人需要,不考虑社会对个人影 响及个人对社会贡献。
➢机械,认为需要形成只能由低到高,不可 自高到低,不可逾越。
➢理论较为抽象,难以组织具体操作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调查:
➢工具: 问卷; ➢对象:三师 ➢人数:1500人 ➢问题:
员工不仅仅只关心自己的绝对收入,即 根据员工个人的劳动支出决定的收入状 况,更关心自己的相对收入,即将自己 个人的收支状况与他人的收支状况比较 的结果。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I1:员工对自己在工作中所有投入的知觉,即员工 认为自己为工作支出的体力、脑力、技能、金钱、 时间、感情、信任、人际关系等等;
第一类
第二类
具备——满意 不具备—— 没有满意
具备——没有不满意 不具备——不满意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多与工作本身有关。 如:工作的挑战性、趣味性、自主性、成 就感、责任感。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多与工作环境有关, 如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福利 制度。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针对满意者—工作绩效较高,晋升较快者:你 最满意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 针对不满意者—工作绩效较低,晋升较慢者: 你最不满意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观念转换
➢ 传统观念:满意——不满意;
✓ 具备——满意 ✓ 不具备——不满意
➢ H氏理论:满意——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价值的主观估计。 (值-1.00~1.00)
弗洛姆的《期望效价论》
理解:
E
V
M
– 对E、V的权衡
高高高
– 努力 E1 结果E2 奖励 低


V3 满足
– E、V的估计与知识、
中中中
经验有关
高低?
– 诚信的作用
低高?
弗洛姆的《期望效价论》
运用:
➢保持适当的期望水平; ➢保持适当的效价水平。
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环境机遇 组织奖励
➢ 生理需要: ➢ 安全需要: ➢ 社交需要:
✓ 爱的需要: ✓ 归属需要:
➢ 尊重需要
✓ 他人尊重的需要: ✓ 自尊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Maslow1s Hierarchy of
needs
(5)自我实现需要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行为的一般模式
以行为过程中人们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内容— —过程型激励理论
– 弗洛姆的期望效价理论 –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行为的一般模式
以对既有行为的修正为主要研究内容——矫 正型激励理论
– 华生和斯钦纳的强化理论 – 维纳的归因理论 – 弗洛伊德的挫折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