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绝对经典★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

★绝对经典★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

唯物论哲学框架辨证唯物论(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世界的客观性》Ⅰ《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关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Ⅰ《意识的能动作用》整体图Ⅱ考点辨析◇比较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区 别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

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其外延要小于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包括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想,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即做,人们认识世界和在改造世界中具有的精神状 态。

其概念和外延要比前两者大 联系 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过程中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的发挥附图示: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能动 反映意识本质起源内容 证明表现物质基础 条件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性质:正确意识、错误意识水平:具体感觉、抽象思维时间:对过去、现在、将来的认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不仅能正确反映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本质和规律 意识指导下改造世界的成功活动越来越多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在不断扩展和加深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不断充实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 知识构成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通过指导实践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表现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区含义别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联系都辨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二者精神实质一致,都要作到主观符合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2)怎样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大、阵营基本观点派别主要区别分歧根本分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古代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的具体物质形态,如“气”、‘‘火”、“水"、“土"等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对哲学基本问题这一重要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否承以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近代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就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还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神”、“上帝”的意志决定的。

如神灵创造世界,上帝操纵人的命运◆特别提醒①不要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同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②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唯一的即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④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只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法(上)唯物辨证法(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联系的普遍性》Ⅰ《联系的普遍性》结构图Ⅱ考点辨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三)《运动和发展》Ⅰ《运动和发展》结构图Ⅱ考点辨析◇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原因◇量变与质变的区别和联系◇发展的趋势辩证法(下)(四)矛盾分析法Ⅰ《矛盾分析法》结构图Ⅱ考点辨析◇矛盾的普遍性◇正确理解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正确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与特殊性(即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构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图解◇ 用对立统一观点把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知识综合)要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唯物辩证法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的含义:(3)重点论的含义:(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看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看两点,不分主次,是均衡论,都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矛盾分析法:A 、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B 、坚持矛盾分析法,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C 、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D 、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 、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承认矛盾辩证法 联系观点 发展观点 全面观点 形而上学孤立观点静止观点 片面观点否认矛盾分 歧 分 歧 分 歧 根本 对立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根本分歧认识论(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认识的根本任务》Ⅰ《认识的根本任务》整体图Ⅱ考点辨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理性认识、理论的关系◇分析和综合分析综合含义作用分析是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

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析。

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事物要求第一,分析各要素和、各部分、各阶段;第二,要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第三,要在整体中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注意抓住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去区分粗和精,去抓住主要的和重点的方面,把握整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A、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必先分析,不分析无法综合;分析是为了综合,不综合,分析就失去意义,而且分析时也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分析。

B、分析和综合二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区别联系内容条件作用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实现认识根本任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者统一于实践,构成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1)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2)理论与实践达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3)实践必须掌握群众。

达到认识目的,理论才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本质和规律的关系本质规律区别含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程度认识事物的本质,不等于认识了规律规律不仅是从现象到本质,还要从各种本质的关系上去把握一致性本质和规律都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本质和规律都是理性认识的对象。

(三)《实践与认识》Ⅰ《实践与认识》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什么是人民群众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整体图Ⅱ考点辨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Ⅰ《个人与社会》整体图Ⅱ考点辨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联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

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①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更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

Ⅰ《人生价值》整体图Ⅱ考点辨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观(或正确的价值取向)。

◇为什么说集体主义“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的比较社存 社意反作用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集体主义 解决即正确调整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关系 解决表现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坚持集体主义,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对立:发生冲突放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要求获得个人利益的途径和手段应该是正当的,个人利益应该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并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 向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调节利益关系①三结合,三和谐,一首位 ②维护正当,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如发生矛盾,小服从大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①它反映了社~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存决定社意) ②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社意反作用于社存)③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社意反作用于社存)(五)《理想与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