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哲学(更新)

人生哲学(更新)

人生哲学(最新) 2014-10-9
朋友:
你想过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类幸福的壮丽事业吗?如果没有,那么,你不妨真心地尝试一下吧,这里有俗人理解不了的意义和乐趣。

一、人生哲学
没有完美的人生,或者说完美的人生只是极限。

不要说完美的人生,美好的人生就已经足够令人向往了。

人生的目的是实现幸福,因此,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根本指标是幸福,但是,不可以把这一准则做庸人般的理解,脱离英雄主义和个人牺牲精神去追求人生幸福就是这样。

我们说人是追求幸福的生物是没有错的,可是,别忘了人更是无法超越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生物,这是负载幸福的前提。

人不同与动物之处在于,人在苦痛难忍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无痛苦的自杀,而生活中的人们之所以不自杀,就在于幸福和对他人的责任感,责任感可以从社会性中得到解释,可根本却源于爱。

可见,个人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与人生幸福是并行不悖的,因为这些是爱护的前提。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因虚度年华而羞愧,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一生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幸吗?别人就比他活得好吗?可见,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和幸福的辩证统一性。

在淫威面前变节是可以保全生命的,但是,保全下来的不过是兽生而非人生。

如果这种兽生又演化为人生,那也不过是精神炼狱般的人生。

其实,世界对最无耻的人还有一种惩罚,那就是不给他死的勇气。

只有这样,炼狱般的人生才有物质前提。

生命不仅是幸福的前提,生命又何尝不是痛苦的前提?理解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该如何对待生命了。

理智属于自遣意识,自遣意识的发生在是心理构成的一种进步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审美意识才是人类合目的性的心理。

在共产主义社会,理智不仅不再是人类的行为准则,而且,还是一种多余的东西。

在当今社会,没有理智是不可想象的,可是,人若完全生活在理智中还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就是理智和非理智的辩证统一,人是需要自己处理好理智和非理智的关系的。

对于人生,有许多东西都比自身的生命重要,比如圣洁的感情,这就是人的追求超越动物追求的根本动因之一。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演员陈晓旭的一生便是践行这一境界的一生。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都是这样,这就叫作就义,后人在表达这种行止时往往再加上“英勇”二字,这是没有这种境界的人对有这种境界的人的理解,其实,对有这种境界的人而言,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义”是思想境界的必然。

修佛的课程之一就是修生死观,没有正确的生死观何谈彻悟?而有了正确的生死观又怎么可能在淫威面前回避就义呢?
舒服是幸福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正常的人是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的耦合。

舒服是生物的人的享受,属于无意识层次;愉快和崇高等才是社会的人的享受,属于非自遣意识层次。

忙里偷闲,苦中求乐。

只有忙中的闲才是惬意的闲,否则,则是百无聊赖的闲;只有苦中的乐才是倍感幸福的乐,因为没有苦衬托的乐只是不苦,当然,乐中实现更高的乐除外。

人是介于神和兽之间的生命。

人成不了神,但也不要沦为兽。

人应该向神靠近,成佛是最佳境界。

人就应该像个人样,要有崇仰,要珍重感情,要善于感恩,要善于奉献------这样,你才有人——社会的人的幸福。

不追求美、善、真的人生是不会有必然意义的幸福的,同理,心中没有爱的人生也不会幸福。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此言意义极深,需要反复用心去体会。

不去从事创造或生产性劳动也可以得到劳动成果,不要说这往往牵涉到缺德,即使不牵涉道德问题,创造或生产过程中的快乐,以及成功的自豪也与窃取者无关。

做坏事是目的无法通过非恶手段实现而又不能自制的行为,因此,坏人是能力不够甚至是无能的;坏人是无法规避可能的正义得到匡复的恐惧的,坏人变成好人所付的代价要是他(她)自好变坏所得好处的若干倍,因此,我们说坏人是穷困的;敌人和坏人是两个概念,敌人可以有精神上的幸福,而坏人则不会有,至少在患精神疾患之前不会有,因此,做坏人是可怜的。

尽管,穷人多,富人少,可是,在今天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却鲜见穷死的人,而富死的人却屡见不鲜。

避免兽生从而迈向人生始于自渡渡他,不仅如此,一旦觉悟,那真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没有不渡他的自渡,也不存在不自渡的渡他,自渡和渡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为,单纯的自渡是与幸福不存在必然联系的自渡。

聪明与糊涂遵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规律,雷锋的傻比常人的聪明高半个螺旋。

享受未经自己劳动而得来的成果,在享受它时是无所谓幸福的,而在失去它时才明白那时是多么幸福啊。

这就好比一个人生来牙并不疼,也感受不到牙不疼的幸福,而当你牙疼后你才认识到牙不疼的时候是多么幸福。

因此,人要想感受生活幸福,就要劳动,就要奋斗,在取得成果的一瞬间感受相对极高的幸福,然后,再以高峰过后的幸福度享受劳动换来的幸福成果。

之所以幸福感会遵循类似长脉冲响应的曲线关系,是因为,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的成长程度恰等于幸福度降低的程度。

因此,人又要不断奋斗,以创造新的幸福。

这就应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幸福和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

人生之隐藏最深、危害最大的敌人是痴迷。

如果一生都能傻乐呵,那也是幸福啊!尽管这还比成佛低一个档次。

有一种聪明,他给你带来的大多是痛苦,你留着它做什么呢?
幸福是人生的目的。

盲目追求官、钱、名、性等行为都属于痴迷,任何事物,尤其那些在痴迷者看来是好的事物,只要它不能提供幸福,就都是坏东西。

在生命可以维系的前提下,人的幸福与物质没有任何必然关系,相反,却完全决定于精神。

因此,境界的修行、乐观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培养以及心理世界的丰富就是人生应该选择的根本实践活动。

幸福由物质条件和精神过程共同构成,故而,只具备物资条件而没有精神修养的人照样不会幸福。

资本主义社会到了后现代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有物质没幸福,更荒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还产生一种特有的病态:只具备这种物质条件的人中的一部分还要晒幸福,大有《金瓶梅》中的潘女士之势,再喝一次他人嘲笑其所喝的东西,以证明自己喝的不是这种东西。

相反,物质条件有所欠缺而思想境界相对高的人,却照样可以实现较高的幸福,电影《万水千山》中的教导员李有国所说的吃煮皮带能吃出红烧肉的味道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人生的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善的根本标准在于为人类提供幸福。

任何事物的意义都在于有益于人类幸福,衡量包括佛教在内的任何宗教的标准也一样,任何不利于人类幸福的佛教观点、理论、方法、典章、规则等等都应该加以批判和摒弃。

没有理想,人生就不会有动力,而欲望驱使的不过是兽生而已,然而,人生若只把幸福寄托在理想的实现上,那么,这种人生方式就是不高明的。

要知道,人生的绝大部分是由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过程构成的,而理想实现后的幸福体验是短暂的,所以,高明的人生战略是在过程中取得幸福。

在规划好包括明天在内的未来的前提下,尽可能过好每一个今天。

任何时候,悲观都是没有依据的。

只要你善于谋划,一切都是乐观和幸福的前提。

精神痛苦是什么?智者忙于幸福,没时间体验痛苦。

痛苦在是一种打击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赐予?然而,能不能充分利用这个赐予那就要看自己的态度了。

遭遇不欲之事——焉知非福,在不欲之事中享受所欲方面,并且,用乐观主义态度变不欲为所欲。

大菩萨毛泽东之超尘拔俗的最典型特征就在于他已经系统地研究坏事如何变成好事。

被强奸的是极大的不幸,而更大的不幸是觉得被强奸并不坏。

或者说,不幸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心灵扭曲了之后把不幸误作所趋。

人总会在困难的考验达到一定程度时被困难击垮,可是,人们往往不知道,由于素质所限,人也会在梦寐以求的东西到来时,被这种美好的东西击垮。

享受美梦也需要足够的素质啊,在美梦成真之后,一个人的素质有多好,他能享受美梦的时间就有多长。

人被困难或强敌击垮未必是悲哀的,或许还是壮烈的,可是,人被美梦成真所击垮,不仅是悲哀的,而且是卑贱的。

静心想想,有多少幸福不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结果?又有多少不幸不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产物?
坚定的行为以坚定的意志为依托,而坚定的意志又要靠坚定的信念来支撑,而坚定地信念又要以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为基础。

人战胜诱惑和考验的最基本的办法就是横下一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