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政治教育过程的内涵
摘要:中学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结合的互动过程。
这一过程的本质在于“互动”、“内化”和“外显”。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互动”(对话和理解)使思想观念得以形成和思想政治观念境界不断提升;受教育者通过对与教育者对话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理解,将外在的“四种观念”内化为自我观念;受教育者在自主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四种观念”完成“内化”过程后,在这些观念的影响或支配下表现出各种行为。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育过程内涵
中学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是中学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研究中学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中学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为科学地确定中学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针、原则、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中学政治教育活动,提高中学政治教育的自觉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根据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表现在其身上的某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思想品德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但就其内涵而言,包含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三方面。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思想品德素质的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归纳起来,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民主法治四个方面。
今天对中学政治教育过程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应当摆脱传统的对中学政治教育过程“应然状态”的表达,而应建立在对中学的政治教育过程“实然状态”的揭示基础上。
传统的中学政治教育过程观忽视了作为中学政治教育客体的学生根据自己已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发展的水平对外在思想道德价值的选择性。
传统的中学政治教育观更多地是把学生定位为被动接受者,在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是生硬地接受外在的思想观念规范和价值取向。
所以,浓厚的价值“灌输”强制性是这一过程的特点。
这种过程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了中学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生命体验意义,偏离了中学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所依赖的客观世界。
在今天,中学政治教育过程基于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定义为是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结合的互动过程。
在整个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并且通过积极健康的价值引导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情景条件;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在与教育者之间进行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根据其自身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自主地建构,“内化”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并通过日常行为外在表现出来,这一过程的本质在于“互动”、“内化”和“外显”。
“互动”是指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共处的关系情境中,通过对话和理解,思想观念得以不断形成和思想政治观念境界不断提升的活动。
它是中学政治教育过程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对传统灌输式
教育的扬弃和超越。
对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表达。
正是这一本质使得人类在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中产生出人类的语言和意识,使人脑和猿脑最终区别开来,人的本性期盼一种真挚而并不是扭曲的人际关系。
通过这种人际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本性中潜在的共通性——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厌恶。
这种共通性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成为可能。
“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
”在对话中教育者首先应利用自己在只适合阅历方面的优势,通过对教育材料的整合、加工,创造出能够激发和激励学生的教育内容,从而实现有效地与受教育者进行对话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塑造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文本”。
而受教育者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生成,在自身逐步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评价标准,并不断完善,因此,对话是“交往互动”内在属性最根本的方面,也是中学政治教育最有效的表现形式。
理解: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人际交往常常会有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因此,相互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理解现象可以说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中,中学政治教育过程也是如此。
但这种理解不单是智育之理解,也不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而是在政治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共同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认知和领会。
对于文本的理解不是认识该文本是什么,而是要挖掘出文本的意义以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不仅是领会文本的某一个知识点,而是实现自我与“他人”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理解者和被理解者,因此,这种理解不仅使两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获得知识,不断接近真理,而且还能使两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以及人格灵魂的升华。
内化即指受教育者通过对与教育者对话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理解,将外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内化为自我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四种观念”的自我建构。
在中学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效的对话理解,达成一致共识。
这种一致共识使某些难以理解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冲突转化为可以理解的“价值观”和“关系论”。
“内化”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不连续性转化为内在的连续性,把无意识的“四种观念”联接为有意识的“四种观念”,把外在的不理解的、不明白的东西转化为内在的可理解的“价值观”和“关系论”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内化”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都以实现这样的转化为终点,也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并且,受教育者并不把先验性知识和逻辑推理等所有曾经作为证明依据的东西(如政治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学习原理等)当做金科玉律,而是把这些依据看作是“内化”的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反复推敲,努力
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实质,从而为内化创造一定条件。
“内化”过程是一种在对话和理解中建构包含“四种观念”的统一性过程。
这是在灌输教育过程中所没有的。
“灌输教育不是教育主体发展的过程,仅仅是教育者单方发射固有的“教育文本”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单方接受固有的“教育文本”信息的过程。
”灌输教育只有旧的“复制”,没有自我观念的建构。
“内化”过程是“互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没有任何干扰因素的情况下通过对话讨论理解达成共识才能实现的。
“内化”的内容来源于长期的积淀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不断互动和感悟。
外显指受教育者在获得对“政治教育文本”的理解自主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四种观念”完成“内化”过程后,在这些观念的影响或支配下的各种行为表现。
外显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这里需要强调“内化”形成的观念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这些观念的基础是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
从哲学上讲,判断认识或观念是否是真理,不是依赖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效果如何而定。
“外显”行为是互动和内化成果的直接体现,是互动和内化成功与否的尺度。
通过外显行为反馈教育者可以调整教育策略,积极引导,进行再教育。
当然,这种外显行为还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中学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通过互动、内化、外显使受教育者产
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当然,中学政治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它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则是指人们思想政治方面、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行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范畴。
中学政治教育过程是有意识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但它只是影响思想品德形成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参见吴少荣.中学政治教育新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陈万松,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9页).
[5]参见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三章第六节(《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