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本恶”
Frued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偏执的特点。

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第二,frued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遵循守恒原则;第三,frued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支配。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1. 早期人格结构说
地形学模型主张无意识(潜意识)的“两部人格”结构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应,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情绪等。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包括感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知觉经验。

潜意识:即无意识。

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形成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2.后期人格结构说
结构性模型提出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理性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本我: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

是人出生时人格唯一的动力,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能、驱力源。

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各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的自我,处于人格最高层
(三)人格动力
1.生的本能即所有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
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2.死的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破坏性的行为。

如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对抗、攻击、
甚至杀戮
3.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由人体内部器官的兴奋产生,其唯一功能是向自我
发出危险信号。

出生创伤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焦虑
现实性焦虑: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神经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是所引起的恐惧感。

道德性焦虑:是个人良心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

4.自我防御机制
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和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
(3)在各种机制间互有差别( 5)既是适应性的,又是病理性的
(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
Frued 的观点:防御机制间并不相互排斥,因而有时可以多种防御机制同时起作用;每个人通常使用的防御机制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个人先前经验和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由于自我法案与机制成功地保护了个人免受焦虑侵袭,他们更倾向于保持不变。

类型
1.压抑
含义:是指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那些念头、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

地位: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包括两种情况,原始的压抑和真正的压抑
2否认
含义:是指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

如亲人逝世后,大叫道“不,不,这不可能,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甚至摆上座位和餐具,还要谈话。

3.投射
含义:是指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

如亲人逝世后,大叫道“不,不,这不可能,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甚至摆上座位和餐具,还要谈话。

4反向形成
含义:是指为了掩饰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

如:刚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相互对抗、敌意;欲擒故纵
2.替代和升华
替代:某种欲望不能发泄出来时,便通过转变对象和方向,以间接的方式发泄出来的一种防御机制。

升华:是指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

如将性冲动的能量升华为诗歌、音乐、艺术创作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将攻击下冲动升华为拳击运动等。

3.合理化
含义:又可称为文饰作用。

是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有两种情况:
一是酸葡萄心理:是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而未能达到时否认该目的的价值和意义。

来自《伊索寓言》。

二是甜柠檬心理:是指因未达到预定目的,便苟且偷安,抬高现状的价值
(四)人格发展
1.发展阶段
(1)(0~1岁)口欲期:快乐来自唇、口、手指,咬牙,
(2)(1~3岁)肛欲期:快乐来自排便,肌肉紧张的控制
(3)(3~5岁)生殖器期:快乐来自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
(4)(5~12岁)潜伏期:兴趣转向外部,发展知识和技能
(5)(>12岁)生殖期:兴趣转向异性,青春期→成年
口腔期:前期,吸吮吞咽;后期,吞咽咀嚼吞食。

现实原则、自我形成
肛门期:前期,排泄快感;后期,保持快感。

发展控制能力
性蕾期:恋母、;恋父、性别认同。

开始形成超我。

潜伏期:学习、活动。

男女互不往来,超我继续发展。

生殖器:青春期开始,异性恋。

人格趋向完善。

关于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特点
1.强调婴幼儿期生活经验的重要意义。

2.是以他的泛性论思想为基础的,性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是一个同义语。

3.主张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经过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

2.发展障碍
表现
(1)停滞现象当某一个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满足过度时,有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固着于某一个阶段。

例如固着于口唇期,则会形成”口腔性格”,表现成悲观、依赖、退缩等人格
(2)退化现象指个体使用比自己年龄更幼稚的方式解决问题
原因
(1)自我、本我、超我和外界不能达到平衡。

(2)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遭遇过多或过少的挫折,而产生心理疾病。

(3)自我长时间地、经常地运用防御机制
人格改变的实质
提升ego的力量;能觉察潜意识的冲突;减少不适应的心理防御方式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1.自由联想法(阻抗与移情)
使用
(1)做法是让病人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放松地躺在一张躺椅或床上。

病人背向分析家,在分析家鼓励下病人回忆、自由联想,并将所想到的谈出来。

(2)在运用这种方法过程中,关键是要求病人把所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而不管这些想法是什么。

(3)这种方法的目标是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引起病人变态行为原因的东西揭示出来。

2.梦的分析
根据来访者在意识状态下所描述的梦境去解析潜意识状态下的所做的梦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弗洛依德把日常生活中的错误分为六类:(1) 口误;(2)笔误;(3)遗忘;(4)遗失、误置与误取;(5)误读与误听;(6)多种错误的混合。

4.幽默
弗洛伊德认为玩笑能够使通常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得以宣泄。

5.移情
(六)理论评价
1.贡献
弗洛依德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建立起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

(1) 是第一个对潜意识作了系统、深入研究的人,而且还首创了研究潜意识的具体方
法。

(2) 开辟了性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3) 极大地促进了动力心理学的发展.
(4) 对精神病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5) 开创了人格心理研究的临床法传统。

(6) 弗洛伊德的理论还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

2.批判
(1) 具有浓重的片面化和极端化倾向.
强调了生物本能的忽视了社会文化
夸大了潜意识的忽视了意识
夸大了非理性成分忽视了理性的作用。

(2) 临床观察缺乏精确和操作性;(3) “残缺的心理学”;(4) 婴儿的性
(七)理论应用
1.临床领域:(1)个体心理治疗(2)儿童治疗(3)家庭治疗
2.健康人格
3.文化领域广泛地影响着西方的文学、艺术、宗教和社会学等几乎整个文化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