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8—P79信息窗2例题及相应的“自主练习”。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成人身体各部分占身长的比例图,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算法,理解其中的算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借助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让学生在探索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活动中,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1.呈现信息
课件出示成人人体图。

谈话:同学们,看屏幕,这幅图熟悉吗?
谈话:这是成人的身体图,看到这幅图,想到了哪个分数?
学生可能说:或者。

老师顺势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学生回答。

在大屏幕上显示这两个分数。

2.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1)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2)下肢比躯干长身长的几分之几?
谈话:同学们继续看,现在你又想到哪个分数?根据这些
信息,又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1)上身和下身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2)下身比上身长身长的几分之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安排在分数的认识之后,所以,本节课开始,出示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图联想到分数,并追问你是怎样想到的,目的是强化分数的理解。

同时,注重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梳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列出算式,理解意义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好吗?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对!分数加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加法是一样的,要求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就必须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中把算式和加减法的意义结合起来,使计算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三、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谈话:+等于多少呢?先猜一猜。

学生可能猜,也可能猜。

教师适时追问:到底等于多少呢?我们借助学具来研究研究好吗?好,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给你的长方形纸。

用这张长方形纸代替成人的身长,在长方形纸上先分别表示出和,再观察,看加到底等于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思路。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猜想,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算法,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体现了学具操作的必要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舞台。

老师则深入到小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组间交流做好准备。

四、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1.交流算法,借助学具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算法展示给大家?
学生借助学具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1)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表示3份,表示4份,3份加4份是7份,7份占8份的,所以+等于。

(2)3个加上4个是7个,7个是,所以+等于。

(3)计算+,只要把它们的分子加起来,分母不变。

所以+等于。

教师随机问:为什么+只要把它们的分子加起来,分母不变?
学生评价、补充。

2.随机巩固
谈话: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的结果,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学生说答案,教师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组织组间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目的、有层次的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把握课堂生成资源,营造互动生成的课堂,让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感悟算理和算法。

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迁移算理,解决绿点
1.自主探索,算法交流,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谈话: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下身比上身长身长的几分之几?
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追问:-等于多少?请你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请看这个同学做的,你能介绍你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提升方法。

2.随机巩固
谈话: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的结果,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3.对比观察,统一方法。

(课件出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谈话: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提升: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再回情境,解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问题,把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解决了问题。

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之后,设计对比观察,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异同,使学生能够异中求同,同中辨异,有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六、巩固拓展,灵活运用
1.口答。

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

2、解决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1)下肢比躯干长身长的几分之几?
(2)上身和下身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解决和1为什么相等。

3.谈话:其实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我涂了
我涂了
小丽
小亮
(1)小亮比小丽多涂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两人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4.一张红纸,做小旗用了它的,做五星用了它的,做小花比做五星多用了这张纸的。

(1)做小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这张纸用完了吗?
5、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

谈话: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都不完整,你知道括号里面是哪些数吗?学生回答后,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计上,注重了层次性和趣味性,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算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七、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课件出示:学会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感受?……谈话:把你的收获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要组织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当遇到问题时,可以借助学具研究,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感觉很开心……
学生谈收获,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本课的收获,关注了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这样的反思,培养学生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将本课的知识与前后的知识相联系,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