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回族军阀的两个问题
[ %] 领导外, 恐怕任何力量都渗透不进去, 也无法领导起来。 ”
总之, 笔者认为, 甘军因为不具备与清中央政权的离心力, 没有占据比较固定的地盘, 没有独立 的经济财政政策, 故并不属于军阀这一范畴之列。作为其传承者之一的青海回族军阀, 业已具备军 阀的属性。关于这一点, 青海回族军阀有似于民国时期的北洋军阀, 先由湘、 淮二军开其端绪, 经袁 世凯发展而竟至成熟。之所以如此, 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大有关联的。湘、 淮、 甘三军均起源于动 荡之秋, 他们虽然不属于军阀, 但其重要影响在于开启了中国近代兵为将有的先河, 为后来北洋军 阀和地方军阀的形成提供了范式。 万方数据 #’
!""# 年第 $ 期% % % % % % % % % %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 % % % % % % &’( $ , !""# % 总第 #) 期% % % % % % % !"#$%&’ "( )*+ ,+-"%. /"$)*0+1) 2%34+$13)5 ("$ /&)3"%&’3)3+1 6+%7 /"7 #) !!!!!!!!!!!!!!!!!!!!!!!!!!!!!!!!!!!!!!!!!!! ・民族历史研究・
一、 由军系到军阀的转型
关于军系与军阀的分野及界定, 历来史家意见纷纭, 很难统一, 故对近代湘、 淮二军的性质也难 以论定。对军阀概念的界定, 取诸辞书, 均解释为: “ 拥兵自重, 割据一方, 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 集团” 。这一解释较为笼统, 只概括了军阀的一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没有对其具体内涵进行阐释。国内著名的 北洋军阀史专家来新夏先生在分析总结中外学者关于军阀定义的基础上, 对 “ 军阀” 一词作了解 释: “ 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是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 以一定地域为依托, 在 ‘ 中体西用’ 思想指导下, 以封建关系为纽带, 以帝国主义为奥援, 参与各项政治、 军事及社会活动, 罔顾公义, 而
关于青海回族军阀的两个问题
赵维玺
( 北京大学 历史系, 北京 $""-,$ )
摘% 要:青海回族军阀是一支活跃在近代西北历史舞台上的地方割据势力。它的出现并非偶然, 而是与清末以来西北动荡的政局、 西北雄厚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的存在、 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 社会经 济衰落造成的农民破产和游离以及青海回族军阀三代的军事积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 近年来 学术界对它的研究, 大多集中于对人物及事件的述评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缺乏从军事角度的探讨和研 究。本文拟从军系到军阀的转型及青海回族军阀的军事近代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青海回族军阀;马步芳;军事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志码: /% % 文章编号: $""- + !--0 ( !""# ) "$ + ""0) + "#
[ $] 。这一定义得到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认同。而台 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之个人和集团”
湾学者王尔敏先生则认为: “ 军阀一词的命意, 应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条件: ( 一) 对于中央政府有极 大的离心力。这须包括: 不受节制, 任意扩张和充分的人事任免权。 ( 二) 据地自雄, 这须包括: 占 据一定区域之土地, 拥兵自卫和地方财政的任意搜刮支配。 ( 三) 军事行动为个人目的, 而非为国 家利益, 或中 央 政 策。这 须 包 括: 地 方 领 袖 之 间 的 攻 伐, 对弱小的兼并和对外国的勾结和妥
二、 青海回族军阀的军事近代化
众所周知, 军事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 中国的军事近代化经历 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主要是当时的形势使然。青海回族军阀迈向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和同 时代的其他军队一样, 也是艰难曲折。其源头甘军无论在营制、 兵源、 军官等各个方面, 都显示出旧 军的特点。宁海军随着时代的变化, 已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新军的迹象。至马步芳时代, 新军特点 已较为鲜明。 首先, 军队完全按新式编制。这主要表现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几次大规模战争, 使得其军事 集团逐渐走向正规化。中原大战蒋胜冯败之后, 因马步芳在战争中拥蒋有功, 故将其部队纳入国军 之列, 改编为陆军新编第九师。三马拒孙之后, 蒋介石又将新编第九师改编为陆军新编第二军、 正 规陆军第一百师。河西反共时期, 为了利用马步芳积极反共, 又将其改编为陆军第八十二军。抗战 时期, 又将其所属部队扩编为第四十集团军。解放战争时期, 又恢复为八十二军。可见, 通过数次 战争, 青海回族军阀的部队编制已经基本合乎近代军队的规范。 其次, 征兵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一批新式军官群体。这主要体现在, 马步芳时期的征 兵方式, 和马麒相比, 已开始由募兵制向义务兵役制转变。这主要也应归于国民政府 !"#! 年 《 兵役 法》 的颁布。作为马家军首脑人物的马步芳, 为了迎合时世的变化及自身军队的发展, 开始在青海 地区大力推行义务兵役制。征兵范围大致限于青海各地, 主要集中在河州、 化隆、 循化、 大通、 互助 等地。这种义务兵役制和宁海军时期的雇佣兵制相比, 可以说是一大进步, 不仅能够保证充足的兵 源, 而且士兵的素质与前期相比也有了较大改善。此外, 在马步芳时代, 军队中涌现出了一批受过 高等军事教育及训练的军官, 如马文昆、 马呈祥、 马继援、 赵珑、 韩德庆、 赵遂、 郭全梁、 马成林、 陈显 达等, 或为黄埔分校毕业, 或为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再次, 地方官僚资本和军队饷源的结合。这主要体现在马步芳为了解决其军饷及财政开支, 在 青海地区创办了一些带有垄断性质的官僚资本企业, 如协和商栈、 德兴海商栈、 湟中实业公司等, 而 且为了加强军队的后勤, 开始集中建立工厂, 有些工厂已实现了机械化。义源工厂为马家军首要的 军需物资制造厂, 主要为马家军部队生产被服、 军鞋、 皮革、 铁工、 骑兵马鞍等。其内部组织特别严 密, 实行军事化管理, 马步芳派人对该厂工人进行监督。随着马家军的扩大, 义源工厂渐不能满足 军需, 马步芳遂又开办了八大工厂为之辅助。这八大工厂中有一部分属民用工业, 如火柴厂、 玻璃 厂等, 有一部分是军用工业, 如皮革厂、 机器厂等。皮革厂创办于 !"$% 年, 它主要为马家军生产军 用皮革。对于军用器械的制造, 早在 !"#! 年马步芳即在西宁成立新编第九师炮局一处, 不久即改 组为修械所, 专门制造火药、 炸弹、 大刀及修理军械。!"$% 年马步芳又在西宁小桥设立了为其军队 修械的西北机器厂, 该厂主要为马家军负责修理器械和汽车、 锻制马刀及冶铸军锅等。 从以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马家军已初步具备了近代化军队的一些特点。然而, 由于受时代的 制约以及地方军阀固有的劣根性所限, 其军事近代化始终未能完成。笔者认为, 制约因素总体来说 有以下几方面: ( 一) 在军官任用和选拔将佐上, 仍然不能摈弃清末以来长期沿用的荫袭制和以战功选拔的旧 制。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 其军官特别是中下级军官大多出身行伍, 近代军事知识极其贫乏, 作战部 署及作战计划也极其陈旧。尽管马家军在后期培养了一批懂得近代化作战指挥的中下级军官, 为 部队增添了新鲜血液, 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 军队中基本上仍由行伍出身的人充任高级职务。这种 落后的选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家军的战斗力。其次, 排外色彩依然浓厚。马家军军官中 仍然有一大批高级军官为其家族、 部属, 即或不具备这两种条件者也具有天生的地缘及宗教优势。 如马步芳的二姐丈马驯的长子马揆武、 次子马振武大姐丈马庆的长子马呈祥, 都在十四五岁时即加 委了营长、 团长的职衔, 不到二十几岁又都正式担任了营长或团长, 甚至旅长、 师长。这种状况说 万方数据 $!
明, 马家军尽管能在某些枝节问题上顺应时代的特点, 但仍然未能脱离旧式家族、 姻亲及宗教关系 的羁绊与束缚。综观马家军的军官成分, 依然是继承了宁海军的以家族为核心的军官体系。这种 狭隘的宗法意识及排外思想不仅是青海马家军阀的特点, 也是同时代其他封建军阀的共性, 也正是 这种落后的思想造就了中国近代军阀早期的畸形近代化。 ( 二) 募兵制度落后。青海回族军在这方面积弊甚重, 由最初的雇佣兵、 门兵发展到后来的临 时派兵、 抓兵, 表现出青海回族军在募兵制度上的滞后性。据史载: “ 关于青海的拔门兵, 在民国十 六年时已经开始。当时数量甚少, 且多是枪手猎夫。自民国十九年起, 大批的拔兵开始了。一县数
[ !] ( ""# ) 应需七万六千二百六十五两八钱六分。奴才即应咨行董福祥, 派员前来保定如数领取。 ” 而
且后来清廷又在武卫中军的常饷内, 每年划拨湖北省十万两、 江西省八万两、 陕西省五万两, 共二十 三万两银, 改解董福祥军中, 以接济当时甘军饷源危机。军队的招募和裁遣均由清廷决定, 不存在 和中央政府的离心力问题。虽然湘、 淮、 甘三军同属军系范畴, 但甘军和湘、 淮二军又有所不同。 湘、 淮二军在军队的编组方面有较大的独立性, 其招募遣散均一由统帅。而甘军因后期被纳入经制 军之列, 故在军队的编组方面已基本没有独立性可言, 这是甘军作为军系和湘、 淮二军的主要不同 之处。 考其甘军由属军向国家经制军的转化并非如此简单, 而是早在左宗棠督师陕甘时就已开始萌 芽。史载: “ 文襄公用兵陕甘的以后几年, 就地募集土勇, 用楚军的制度来编制, 用楚军的方法来训 练, 出仗时 和 楚 军 比 肩 作 战。文 襄 公 的 用 意, 就 是 准 备 挑 选 制 兵。董 福 祥 的 董 字 三 营 便 是 一
[ !] ( 0,, ) 协。 ” 比较上述两种说法, 可以明显看出, 二者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军阀概念加以界定的。来新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赵维玺 ( $),* + ) , 男, 甘肃天水人,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