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C专题三 脑死亡-安乐死及相关法律规定
C专题三 脑死亡-安乐死及相关法律规定
•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呼吸心跳停止作为死 亡的依据。随着急救医学及重症监护技术的发 展,一些垂危病人在人工心肺的支持下渡过了 死亡的难关,保持了呼吸及心脏功能,但是由 于持久的脑缺血缺氧,脑功能发生不可逆损害, 从而出现了脑死亡的概念。 • 对脑死亡的最早研究出现在20世纪50年 代。1959年法国学者P.Mollaret和 M.Goulon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首次提出 “昏迷过度’(Le Coma Depasse)的概念,同 时报道了存在这种病理状态的23个病例,并开 始使用“脑死亡’一词。1966年,国际医学界 正式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
• 4.我国法的现状--法的功能被抽象化和复杂化 在我国,法的功能被抽象化了,也被复杂化 了。 • 一般来看,从法的历史来源讲,法的功能无 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并保护私的权利, 一是限制公权力。 • 我们在思考安乐死的问题时,一定要以私权 利为本位,充分尊重自然人的权利,而不能对自 然人行使自己的权利心生恐惧,更不能以公权力 来随意限制自然人的私权利。 • 总之,只有在一个私权利包括选择死的权利 都得到充分尊重的国家,每个人才会获得最大的 自由,人性才会复归,整个社会才会充满活力。
•
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至今尚 无—个统—完整的定义。 • 《Black法律词典》对安乐死的解释是:“从怜悯出发把身患 不治之症和极端痛苦的人处死的行为或做法。”
• 《牛津法律指南》的定义是:“在不可救药的病危患者自己的 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加速死亡的措施。”美国医学会认为 安乐死的通常定义是:“出于仁慈的原阻以相对迅速的并且无 痛的方式造成不治之症和病痛患者死亡的行为。” •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安乐死的定义是:“对于现代 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 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 结束病人的生命。” • 也有学者将安乐死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 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戒其亲友的要求下, 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 亡阶段而终结生命全过程。”
二、确立脑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意义
•
•
(一)有利于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
脑死亡的确立,为真死与假死的鉴别提出了科学的依据,可以更好地 维护人的生命尊严,更好地尊重人的生命价值。
•
•
(二)有利于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
确认脑死亡,可以适时地终止对脑死亡者的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 医疗支出,把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用于那些需要治疗而又能够达到预期效 果的病人身上,发挥更好的效益,同时也可以减轻脑死亡者亲属的精神和 经济负担。
• 根据上述定义,安乐死并不是生与死的选择, 而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安乐死亡还是痛苦死 亡方式的选择: • 安乐死不只是人为地导致死亡,而且指死亡 过程中的一种良好状态,以及达到这种良好 状态的方法。 • 其目的是通过人工调节和控制。使死亡呈现 出一种良好的状态,以避免精神和肉体的痛 苦折磨,达到舒适或愉快,即改善死者濒临 死亡时的自我感觉状态,维护死亡时的尊严。
专题三
“脑死亡”、“安乐死” 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 一、 “脑死亡”概念 • 脑死亡是指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部死 亡,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和永 久的丧失。 • 脑死亡分为原发性脑死亡和继发性脑死 亡。原发性脑死亡是由原发性脑疾病或损伤 引起,继发性脑死亡是由心、肺等脑外器官 的原发性疾病或损伤致脑缺氧或代谢障碍所 致。脑死亡的基本原因是脑组织的严重损伤、 出血、炎症、肿瘤、脑水肿、脑压迫、脑疝 或继发于心肺功能障碍。
•
上述概念的内容尽管相同,但对维持生命 不可缺少的脑机能状态不可逆转的丧失这一点 却是相同的。
•
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脑死亡定义是: 脑死亡即包括全脑机能完全、不可逆转地停止, 而不管脊髓和心脏机能是否存在。也即发生全 脑死亡后,虽心跳尚存,但脑复苏已不可能, 个体死亡已经发生且不可避免。选择脑死亡作 为人类死亡判定标准,是医学科学发展史上的 一个里程碑
四、确立安乐死的意义 (脑死亡的意义 +尊重人权)
• • • • • (一)有利于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 (二)有利于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 (三)有利于法律的正确实施 (四)有利子人道主义的实现 (五) 有利于实现患者死的尊严,充分尊重人
权
五、死的权利
• 死亡,作为宪法规定的人的生命健 康权利的组成内容之一,多年来已 成为国际社会对人的生命价值理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我国的立法和 观念看,主要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
•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制定 了世界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同时明确指出,脑死亡是 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状态,即全脑死亡 (whole brath death)。1981年美国总统委员会通过了“确定死 亡;死亡判断的医学、法律和伦理问题报告”,明确规定脑 死亡即人的个体死亡。 • 1973年,第八届国际脑波和临床神经生理学大会提出了更 加详细的定义,即“脑死亡是包括小脑、脑干直至第一颈髓 的全脑机能的不可逆转的丧失”。但是,不同国家和学者对 脑死亡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英国在1976、1979及1995年 3次公布脑死亡标准时都以脑干死亡(brain stem death)作为确 定脑死亡的概念。这一定义认为脑干机能一旦永久丧失,即 使用人工呼吸和其他疗法来维持生命,一般在1-2周内,也必 然会引起心跳停止。北欧各国则把脑死亡作为经常见到的脑 循环终止所引起的特异病态,因而把脑死亡称做全脑梗塞 (total brain infarction)。
•
•
(三)有利于法律的正确实施
死亡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而且是一个法律概念。各国的民事法律;刑 事法律的许多规定都涉及人的死亡问题。因此,科学地、准确地判断一个 人的死亡时间,在司法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
(四)有利子人道主义的实现
脑死亡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却为器官移植开辟了广阔的 前景。确定脑死亡不是片面地运用纯科学结论,而是为了实现更广泛、更 高、更温和的人道主义,这也是确立脑死亡的社会意义和医学价值所在。
• 1.法学家与医学家的冲突 中国的民事法学从来以追求主体的宏大 为基本出发点。 • 2. 私权利实现的疑问 面对医务界学者的慷慨激昂,法学家表 现出的忧心忡忡。对此,我们应当对中国的 法学感到忧虑?还是为医学界的表现惊奇? • 3. 权利滥用问题我们注意到学者对民事权利 滥用的担忧。 从法学角度来看,自然人对自己生命的 处置是自然人自己的权利,至于是否受人误 导,应当由自然人自己来判断。
三、“安乐死”概念
• 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舒 适或无痛苦地死亡、安然去世,现在主要是指为解 除病人无法忍受的肉体痛苦而采取的一种结束生命 的行为。 • 安乐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理解的安乐死, 包括一切因为身,心健康的原因致死、让其死亡以 及自杀。狭义理解的安乐死则把其局限于不治之症 而又极端痛苦的人,即对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 对他们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来延长痛苦的死亡过程, 或为了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而采取积极的措施人为 地加速其死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