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反思-2019年精选文档

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反思-2019年精选文档

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反思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交流日益加强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双语教学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外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1] 。

目前,由于教育背景、受教育群体语言程度、教师自身素质、学科内容等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双语教学的现状是多种模式共存、百花齐放。

从教学实际来看,各普通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主要受限于授课教师的语言能力,而不是立足以于长期发展的目标,因而导致某些双语课程的设置缺乏规划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延伸性,难以达到双语教学的教育初衷。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现状的利与弊,从根源上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
二、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等院校里,存在双语专业教学和双语课程教学两种现象。

就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初衷而言,双语专业教学无疑更具有实效性,但是对双语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体系化、双语教师梯队的建设情况、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程度要求更高,开展起来有较大的难度。

尤其是中国不是双语国家,双语师资梯队建设有相当大的难度。

而仅为应付评估而开设的某一课程的双语教学,仅仅
取决于承担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的外文水平,无需搞大规模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在各高校里更具有普遍性。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单
门课程的双语教学,由于缺乏双语教学的继承性和延伸性,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也终成泡影。

师资状况是双语课程能否开设的瓶颈。

即使是单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实际授课中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一些专业课教师外文水平有限,但却勉为其难地承担着双语教学的重担,他们要花几倍的时间去备课,但到了课堂上仍然无法应对课堂的情境,只能将想说的话都写在课件上,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有些教师中国特色口音浓重,学生听不懂,于是课堂上完全没有办法互动,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现行的普通高校选课制度对双语教学质量的冲击也是不可忽略的。

由于选课体系的高自由度,导致对选择双语课程的学生英语水平没有底线要求,因此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难以因材施教。

在一些地方院校,有一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无法应对双语授课的情境。

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学形式很容易出现偏
离,不知不觉双语专业课程很容易转化成专业英语课程,导致双语教学和普通教学方式相比,在知识的信息量和传授水平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能以降低或损伤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攫取双语教学的噱头吗?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双语教学实至名归呢?
三、改进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策略
(一)开设进程适当放缓
各高校不应过度夸大教育部政策的导向,尤其是地方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和生源状况,做好充分的调研,对什么样的专业和课程可以设置双语教学进行慎重的思考和实际评估
[5] 。

双语教学应该是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提升自身文化理念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举措,但是对于那些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或某些专业,对双语教学应持谨慎态度,双语教学应该缓行,更不可一味求大求全。

二)提高双语教学师资状况
要想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提高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抓起。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当专业精深,还要英语好,能流利地运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

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和引进双语教学人才。

为双语教学教师多创造出国
境)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充分优化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具备充足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双语教学模式。

三)实施一课两制,因材施教
对于生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学校,可以考虑一门课程兼具国语授课和双语授课两种模式。

完善选课体系,对于选修双语课程的学生要进行外文素质的遴选,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与国语
授课相比,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的授课时数,让学生有充分消化
和吸收的时间,对于能够入选双语课程的学生,应有计划地逐年加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强化其对目的语言的应用。

只有注重
双语教学的连贯性和延伸性,才能为社会培养国际型人才。

四)选择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很多。

各学校或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良,不能搞“拿来主义”。

不能用生硬的教育模式将教育目的和受教育对象相割裂,这样只能导致教育的错位。

2008 年康淑敏提出,应根据双语课程的目标和专业课程特点,形成由低到高的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即汉语铺垫式、英语引入式、英汉融合式和全英语浸泡式[6] 。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比较适用于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学现状,可循序渐进地将学
生引领到英文授课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的领悟
和应用能力。

五)开展对双语教学的科学性研究
目前双语教学课程虽然遍地开花,但是在诸多有关双语教学研究的文献中,真正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多数文章都是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发表自己在某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展望。

近几年,对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的科学性调查研究虽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依然很少。

甚至我们目前对于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师,双语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考核还
缺乏科学合理的界定指标[7-9] 。

这主要是由于被调研的学习主
体和教学主体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从而
导致双语教学研究有自身的局限性。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调研
的随机群体数量、调研指标的细化、合理引入统计学方法来排除
主观性的东西,提高调查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客观、公正、全
面地评价双语教学的质量,最大程度地反映双语教学现状的利与
弊,从而为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基础,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初衷。

目前,我国各高校各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还在不断的增设,
但是各高校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值得商榷和反思。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双语教学实效的调研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而对双语教学活动主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划,让双语教学呈现逐步有序稳健发展的势头。

对于普通本科学校,对双语教学应当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应该切实充分地考虑本学校的教育目标、接受教育的生源对象,学科特点,以及师资状况等各方面的综合条件。

双语教学并不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唯一出口或方式,客观地看待双语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初衷。

只有建立在因材施教、夯实基础、稳扎稳打地提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双语教学才能走上正轨。

双语教学应当立足于科技和创新,充分考虑到教育的连贯性、继承性、拓展性、延伸性、应用性,真正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为
社会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