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大学校园户外历史性空间景观环境的构建

论大学校园户外历史性空间景观环境的构建

论大学校园户外历史性空间景观环境的构建摘要:在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的组成和景观环境的空间构成做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并着重提出历史性空间以象征作用对大学校园的构建具有时代意义,同时强调了以先进的设计理念进行校园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校园;历史性空间;规划设计;景观环境
1 大学校园户外历史性空间的组成
建筑空间通常都有内、外两个实体与虚体的正负关系的界定组成的,而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在本质上也可以说是由建筑物与周围在一定意义上称为场地构成的虚体的界面组成。

往往根据当地的场地特点与气候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大学校园在规划建筑用地和绿化规模上对其空间的把握也就不同。

历史上许多大学校园在规划与后期扩建上依旧保留并统一了具有学校本身及其职能的标识,这些标识无论新旧,它们在象征作用上是以文化传统为轴心来传达校园的灵魂。

西南交通大学的九里校区在规划正门入口到图书馆的南北中心轴线上主要是体现茅以升这位桥梁专家的雕塑的核心作用,人们心目中校园的形象也总是与它联系在一起的。

户外历史性空间通常是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来表达象征作用的。

它的象征作用规定了通过空间形式与外部形象共同特征来表达户外历史性空间的氛围营造。

哈佛的庭院是殖民地风格的校园景观的典型代表[1]。

还有美国空军学院,它在校园规划设计上采用了
创造空间建筑理念,着重在空间的属性表达来体现校园的文化价值的氛围营造。

我们考虑校园的户外历史性空间,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它们是如何建成的,把它们作为立体文化——理想和成就真正有价值的见证——来欣赏,通过归纳和推理就它们的维护和整修提出建议[1]。

而诸多历史学家和批评家,他们把校园景观分为“开放式”或是“封闭式”,“城市化”或是“田园化”。

提到“开放式”的空间规划,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非常美国式的。

以南北或东西中轴为主体界定,通常是对建筑物采用分散布局的方式,这样一来可以减少火灾,另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享用自然光。

其实,很多大学校园在规划设计上都是采用这种延续至今的规则。

拿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来说,在表达建筑的标志物上其色彩考虑与整个软件园的和谐统一,基调采用暗红色与深色金属构架、透明玻璃等,构筑了高科技软件园区的特色建筑。

同时,综合考虑基地周边环境景观条件是本方案构思的一个出发点,把沿河绿化公园纳入本建筑的景观系统,充分考虑教室、玻璃走廊、敞廊、公寓的景观视线,使周边景观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2]。

而对于“封闭性”的模式来讲,据说是欧式的,主要是一些围起来的领地与庭院。

威廉和玛丽学院就是属于庭院式的空间,它有一块漂亮草坪的大庄园。

这在表达象征意义上同样是具有历史性的标志,在通过这种传承的构筑物来勾起人们的快乐与记忆,从而也成为户外课堂。

“城市化”与“田园化”的规划格局则成为后来大多校园规划设计的手法,这种计划也是延续了后来的大学城的出现,在注重绿化范围提升的基础上,共同重现了先前的历史性空间的呈现,这些校园中的一些绿地可能也成为历史性空间。

就像纳索尔所说的“可能性”设计,这样的设计如果能够实现,也将有可能被后人列为未来的历史性空间。

四川大学的双流新校区在内环线公共教学的周边景观规划上采用了连体的绿地景观,即在设计长桥上通过水体连接了桥两岸的景观滨水带,并结合周围的建筑物共同形成“建筑带状绿地景观”。

学生可以在汀步、石阶、木桥等交通路线上体会这种场所带来的生态文化的象征手法。

户外历史性空间通常也是草地、树林、灌木丛、植被、小道、雕塑、长椅、灯光和标识物的组合体。

这一点可以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公寓区的绿化带能得到印证。

绿化区中采用历史名人的雕塑作为传承历史性的文化象征作用来表达校园的历史性空间的存在。

这所大学的东校区同样也是延续这种象征作用的校园文化传统。

虽然在呈现校园的特色上有了统一性,但另一方面上也是没有打破本部对分校区的附属牵引作用。

这点在本文中就不加以多论述了。

此外,山东轻工学院新校区在设计文化空间体系上体现了现代文化观念,尊重历史记忆、尊重过程细节、尊重个性张扬,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2]。

这就在现实的总体构思上着重把握历史性的多种空间体现
形式,以保留、改造、创造作为设计手法在以前的规划基础上继承了历史文脉。

广州歧江工业主题公园在结合中西方的设计手法上与山东轻工学院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总之,我们在谈及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的规划,历史性空间往往是起着延续性的作用,这一点在文化的意象即象征意义上同样表达了校园在构筑景观与周边建筑物的正负关系的时空系统。

它们在伴随时间的流逝成为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可能性的历史性空间。

无论是独具特色的校园生活的场所,还是体现了诸如灯光和雕塑等的组合体的符号性象征意义,它们的共同职能是代表这一时期的文化传统的延续。

2 大学校园户外景观环境的空间构成
大学校园户外景观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及其周边人们所看到的自然、人工与人文的共同体的环境风貌。

大学校园户外景观环境应该是动与静相结合的韵律美感。

我们在谈到的四川大学的双流新校区的公共空间往往也可以体会到平和与动荡带给我们的视觉审美。

一号教学楼亭亭玉立于江安河湖上,通过长桥——湖水——教学区这一轴线,我们可以看出动——静——动的犹如音乐的高低旋律的感受。

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在建筑空间的界定同样得到定论,每一个点(柱梁)、线(交通动线)以及面(室内界定的三界——天、人、地)以它们的重复出现和多次界面的转承启合,最终达到室内空间的组合。

在结合建筑空间的内容,景
观环境形成了开敞、通透、简洁但很富文化品位的现代文化景观。

大学校园户外景观环境的空间构成应该是在校园建筑与自然、与城市的整体艺术效果。

我们在考虑校园建筑的形式、空间表达的基础上,要结合校园周边的其他公共空间以及交通情况。

校园的内街和广场是构成户外空间的体系,交通路线在宏观上是表达线体的状态,而在微观上则表示是一块面。

以郑州大学新校区体育中心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场内交通流线贯通,车流、人流互不干扰。

校园西侧主环路是人流、车流的主要来向。

在北部与体育馆综合建筑共同形成一个人口聚散广场。

区域的景观环境框架往往赋予了使用功能和生态地貌。

现在诸多的大学校园的规划选择将校园建立在自然山体的空间上,这样往往有利于学校的后期扩建和满足多重户外交往功能。

重庆工学院新校区就是利用不同的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建筑依山而建是符合了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还要在山体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校园的户外交往功能。

奥姆斯特德认为,“低地始终保持开阔的状态,建筑物应该建在山顶或较高的地方。

”这样,山体校园的周边就形成了环山和草地的景观,也就是说形成由校园内到校园周边的景观环境轴线的延续。

这样的校园景观设计在韦尔斯利大学更加得到论证,它是很好地将地形学和地貌结合起来。

西南交通大学的九里校区采用了外环路和内环湖的交通组织方
式,从镜湖周边的小桥,植被,还有坐凳等设施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静以修身的环境中完全是把自然与人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而外环以南北为主轴的道路,是将城市的交通组织方式引入学校,从而满足了更多的使用功能。

一静一动,把学生的活动节点明确的通过区域的不同使用方式表达出来。

再看四川大学的双流新校区,它的景观环境也是以校园环线和江安河湖为构建主线,以规划建筑围合空间为核心,形成“道路(校园主环线——香花大道)景观”“河湖水系(江安河以及湖区沿岸形成的湖光山色)景观”“建筑带状绿地景观”为内容的清晰景观空间。

同时,景观场所的内容基本以学校校史的人物、事件为主体,这些都表达了文化元素上历史性空间呈现,而且这也将成为校园本质的职能表达。

3 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设计的时代。

因而在对待校园户外历史性空间及景观环境的构建,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在尊重历史现实的文化传统上保留它的象征意义的设计手法,同时在保留校园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基础上,将自然——人——文脉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开敞、通透和富有文化品位的校园环境。

在结合先进的理念和手法,综合运用建筑科学,艺术表达和环境营造,以追求意象互生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美).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
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香港科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大学城[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戴志中,舒波,羊恂,赵冶.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约翰.o.西蒙兹(美).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