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学考管理心理学完整版

自学考管理心理学完整版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对象、任务和方法)§1.1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一发展轨迹※“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及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

※“工业心理学之父”闵斯特伯格及《心理学与工业效率》萌芽阶段※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际关系学派初具雏形和形成阶段※莱维特及《管理心理学》专着的出版正式诞生和发展阶段(一)“科学管理之父”泰勒(W.Taylor,1856-1915)与科学管理理论㈠时代背景:㈡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思想与做法1出发点:消除劳资对抗与低效率,促进劳资与高效率2劳资双赢理念:转变工人和雇主双方观念,由对抗到合作3工作定额原理:通过对熟练工人的动作分析,制定合理的工作量来解决如何提高高效率这一核心问题4标准化原理:工作的工具、器材及操作方法的标准化5人岗最佳匹配原则:根据工人的差异选拔和培训“第一流工人”到最合适的岗位上6 实行差额计件制(规定一定熟练,多劳多得,不足便扣),以克服消极怠工,奖励多劳多得.7 将计划和执行部门分开,各司其职,避免经验化错误8 设置8个“职能工长”,实行“职能管理”,有利于工作的细化与具体化。

9 机构管理例外原则:高层领导只负责重要决策及监督,日常事务交给下属。

㈢评价:1 主要优点:①注重改善劳资关系,改进工作方法;②明确目标与责任;③关注个人差异;④予以适当放权等。

2 主要不足:①将人视为经济人,过于关注物质奖励和严格标准而忽视人的情感②过于重视技术、强调个别作业效率、忽视了企业的整体功能(二)“工业心理学之父”闵斯特伯格及《心理学与工业效率》萌芽阶段㈠“工业心理学之父”闵斯特伯格简介(H Munsterberg,1863-1916) ㈡ 1912年《心理学与工作效率》的出炉闵斯特伯格的研究要点是要发现人们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把他们安排在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上。

同时要研究在什么心理条件下,能够从每个工人处得到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

此外,还要考虑如何使人们的情绪能产生有利于工作的最大影响。

闵斯特伯格的研究方向和路线,以及所采取的方法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使一致的,但是由于考虑的面比较狭窄,缺乏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和依据。

(三)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际关系学派(初具雏形和形成阶段)年霍桑实验以后,管理心理学才初具雏形。

1924㈠.梅奥(mayo)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和工业社会学的创始人,提出了“社会人”的思想,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

㈡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从1927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㈢霍桑效应:☆员工由于参加了特别活动和受到关注而倍感激励的现象;后泛指人们由于知道自己参与研究和受人重视而改变真实行为,并以他们认为研究者期望的方式行事。

㈣主要论点:☆梅奥认为,影响组织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这说明,生产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受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㈤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新观点:传统观点1 社会人经济人社会心理因素物质因素2 士气-工作情绪以事为中心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态度人际关系劳动组织的专业化作业程序的标准化3 存在非正式组织注重正式组织㈥梅奥学说和泰勒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人际关系学说和传统科学管理理论的区别和联系)☆☆☆见书上19~20。

1 相同点:①目标一致,两者都追求高的生产率,②两者都认为,工人与管理者冲突,责任应归于管理者;③都追求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

2 不用点:①前者通过监工提高社会技能;而后者由管理当局研究、计划组织消除提高工作成绩的障碍②前者注意中心为团体成员中的工人;后者注意中心为个别工人③前者注意人际关系;而后者不注意人际关系④前者强调社会环境是主要的;后者强调物质与工作环境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⑤前者强调团体成员地位,金钱诱惑放在次要地位;后者强调人们会追求最大的经济报酬㈦人际关系学说的评价☆☆☆贡献(基本观点):突出了生产中人的因素,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新起点。

12 号召人们掌握一种综合的管理技能。

局限性1 缺乏对人的心理因素全面深入地考察,把提高职工的满意感作为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2 过多地强调非正式群体地作用,未能看到群体动力学地其他影响因素3 缺乏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的权变观点。

(四) 莱维特及《管理心理学》专着的出版(正式诞生和发展阶段)二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

(二)先秦墨家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三)管理思想丰富,但还不够完善,缺乏体系。

§1.2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一定义和研究对象(一)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

(三)研究重点:组织管理中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人—人系统;①.企研研研层目管对基于技术、经济层人-工使人与机器机相互心理系应提高劳动生产管人-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基于社会、心理层心理系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注意: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按“全或无”原则去理解。

②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纯粹的人的因素;③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内环境系统。

四.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是个体心理;二是群体心理;三是领导心理;四是组织心理。

五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深入研究企业中人的因素,寻找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途径和方法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把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作为其研究目的。

§1.3 21世纪管理心理学的前景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向、新理念——建立学习型组织.二.管理心理学学科分化加剧,日益形成以管理心理学为主的学科群(一)横向发展:跨文化比较管理心理学、职业心理学、领导心理学、人事管理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二)纵向发展:企业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科技管理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三.社会变革,知识经济,网络化信息时代的管理心理学面临着很多新课题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经济转型、信息时代、全球化趋势。

四.管理心理学面临“理论创新,应用开发”的新时代——本土化问题§1.4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一首要任务——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

二重要任务——对员工进行管理教育,挖掘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素质。

三迫切任务——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使之符合中国国情。

指导方针:实践—理论—实践。

§1.5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个案研究(一)定义:个案研究是对情境和情景中人们的行为的集中考察。

多用于缺少经验和理论指导时对复杂行为或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二)三个显着特点:1 研究者能让被研究的因素随着自身发展引导研究,而且不局限于检验形成的假设。

个案研究是因为研究者试图获取充分的信息来对研究情境进行的强烈2定性和解释。

3 个案研究检验一个研究者统合多元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综合解释的能力。

二现场调查研究(一)定义:现场研究是在现有组织的环境范围之内进行的研究。

现场研究所用资料可以是观察者记载的被观察到的组织成员的行为,也可在调研中要求组织成员填表答问或提供信息。

(二)现场调查包括从有代表性的样本群体中通过访谈和文卷收集数据。

三实验室实验(一)定义:在实验室背景下进行的心理实验,叫实验室实验。

它的实质是操纵一个或几个自变量并观察它们对因变量的作用。

(二)不足:1 可推广性不一定很高,其结论在推广上是存在问题的。

2 由于组织结构和过程的许多特征很难模拟,所以更使得实验室实验法效度不高。

四现场实验(一)定义:现场试验,也叫自然实验法,指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经常性的业务工作,从而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二)优点和缺陷:1优点:被试者处于自然状态中,反映的心理活动规律比较真实。

2缺点:实验条件不容易控制。

Chapter 2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人性假设的含义(一)1960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出版了名着《管理理论X 或Y的抉择——企业的人性面》。

(二)麦格雷戈关于人性假设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三点:1 管理的理论和管理者的观念是第一位的,而管理的政策与具体措施是第二位的。

2 强调在管理中要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发掘人的“潜在力量”。

3 管理人员采取哪种理论假定要看具体情况,但是所持理论的观点要旗帜鲜明。

二人性假设的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一)X理论(1)基本观点——X理论是指领导和控制的传统观点。

①一般人都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所以只要有可能,他便会逃避工作。

②由于人类具有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所以大多数人必须予以强制、控制、督导,给以惩罚的威胁,才能促使他们向着达成组织目标的方向努力。

③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天生喜欢逃避责任,志向不大,只求生活的安全。

.(2)管理思想和措施①任何一个组织绩效的低落都是由于人的本性所致。

②人必须在强迫与控制下才肯工作,因而在管理上要求由分权化管理回复到集权化管理。

③由X理论推论出的一项组织的基本原则——阶梯原则,即透过权威的运用(层级管理)以执行督导与控制。

④从X理论出发,强调“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二)Y理论Y理论是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

(1)基本观点①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工作究竟是否是一种满足的来源,应视人为的实际情况而定。

②人可以进行“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

③人对于目标的承诺,就是由于达成目标后产生的报酬,这种报酬可以趋使人朝向组织的目标努力。

④只要情况适当,一般人不但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争取责任。

⑤大多数人都具有以高度的想象力、智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上各项问题的能力⑥在现在产业生活的情况下,常人的智慧潜能只有一部分被利用。

(2)管理思想与措施①任何一个组织绩效的低落都应归之于管理。

人是依靠自己的自主性、天资禀赋与自我督导去工作,因而管理上要求②.由集权化管理回复到参与管理。

③由Y理论推论出一项组织的基本原则——融合原则,即创造一种环境,以使组织中的成员在该环境下,既能达成各成员本身得个人目标,又要努力促成组织目标得成功。

④由Y理论出发,强调要同时兼顾组织得需要与个人的需要。

(3)我国管理者对两种理论的选择——辩证地使用对于一个具体的接受者,两种理论使不存在对立关系的。

调查结论:① X理论是Y理论得以实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Y理论又是X理论的前提与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