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夜

子夜

《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倾心演奏了“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

从中大规模的深入与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形象的回答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殖民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整个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难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子夜》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更是“我国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说过:“《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子夜》这一部小说不管是在深度的拓展、广度的延伸方面,还是在宏大的框架安排、人物的复杂心理的表现方面,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术水品以及对人物的驾驭能力。

《子夜》是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

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

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二、动摇、悲观。

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

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1、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2、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1、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

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

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

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

2、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

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一、宏大严谨的结构。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

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从《子夜》全文来看,有五条线索贯穿于整个作品:主线索:1、吴荪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代言人与赵柏韬——买办资本家等人为代表,在公债市场上做“多头”与“空头”的明争暗斗。

2、在欧洲经济的沉重打击、蒋冯阎军阀混战的爆发等动荡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

3、由于社会不稳定,工厂纷纷破产或是倒闭,劳资关系十分紧张。

工人们在资本主义惨无人道的压迫与剥削之下,不得不掀起罢工的浪潮。

4、在破败动荡的环境下,农民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使吴荪甫在家乡建立“双桥王国”的美梦破灭。

5、以醉生梦死的浪漫主义诗人范博文,巴枯宁主义者杜新,迷恋庸俗爱情的林佩珊等人为代表的,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

作者以第一条线索为主,其余四条线索为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形成了《子夜》庞大的网络型的结构框架,具有蜘蛛网似的自然美。

二、节奏美茅盾说过:“此书开卷第一章借一个茶会点出了全书主要人物,其后徐徐分头展开,人物越来越多。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给读者介绍了作品的框架,让读者有一个清晰地思路。

文章的第二章主要是借吴府办丧事,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加以介绍,这就为后文的几次起伏拉开了帷幕。

作品一开始就渲染了因吴老太爷——一只封建僵尸死亡的压抑、悲凉的气氛。

接着,作者就将镜头转向了气派豪华、热闹非凡的灵堂大厅。

这种鲜明的对比描写说明了以吴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在大都是文化的冲击下必然风化。

作者以一擦就然的“红头火柴”周仲伟的滑稽可笑的表演、交际花、开心果徐曼丽的巧言,化解了一直处于低谷的悲凉气氛。

第四章写吴荪甫热衷于双桥镇的实业发展,打算在家乡建立一个“双桥王国”的美梦,但这个美梦终究是一个梦,很快就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破碎了。

因而吴荪甫把注意力转向了兴办工业方面,并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

吴荪甫过人的胆识,强硬的手腕和宏大的魄力就慢慢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但为了过于单调,第六章就写了与主题无多大关系的“新儒林外史”。

比如堕落教授李玉亭,空虚诗人范博文等。

是情调在波峰后慢慢地趋于平淡,给人时间喘息。

在文章的第七章,作者又言归正传,将笔锋收回,写吴荪甫与赵柏韬强强联手,做“多头”取胜。

再一次将波峰推向高潮。

同样,在高潮之后会有一个平和的过渡阶段。

所以,在文章的第八章就写“土蜘蛛”冯云卿。

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不惜牺牲一切代价。

他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赵柏韬,希望可以套出关于公债市场动向的秘密,好取得先机大赚一笔,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

作者就巧妙地运用冯云卿,这个滑稽、愚昧的人物冲淡了读者的紧张心理。

小说的第九章任然是在低谷里徘徊。

不禁使人想到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第十章在前一种的铺垫下,爆发了吴荪甫与赵柏韬的第二次较量。

第十二章写吴荪甫与赵柏韬的第三次对决,即文章的又一个波峰。

公债市场上的硝烟弥漫,阴谋密布,困难重重,使吴荪甫背腹受敌。

一方面要和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赵柏韬进行步步惊心的商场斗争,另一方面,还要处心积虑的对付工人的罢工、暴动。

吴荪甫可谓是心力交瘁,这也就为后文写以吴荪甫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做了铺垫。

这几次起起伏伏,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急促,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低缓。

在这富有音乐节奏感的意境中,将作品推向了十三章到十六章的最终高潮。

作者以呈波峰式的有轨迹的发展,其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序,节奏感十足。

显而易见,文章的艺术水品堪称一绝。

二、心理描写1、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2、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

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茅盾在《子夜》中就借鉴了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多次在文章中细腻的刻画复杂的人物心理。

作者不仅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独特性,而且还通过精准的语言,对人物进行栩栩如生的描写。

对于小说的主人翁吴荪甫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他是一个典型的矛盾结合体。

他的内心的变化时比较明显的,极具有戏剧性,上一刻可能还是兴高采烈,下一秒就有可能非常悲伤。

比如,当他听到工厂的工人大罢工时,就有这样一段极具特色的描写:“脸色突然变了,僵在那了不动,也不说话;他脸上的紫疙,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这一阵过后,他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

”这一段描写十分深动,特别是那一颗颗紫色的疙瘩,本来一联想到就会发悚,再加上老虎似的惊天的咆哮,细腻地写出了吴荪甫对于工厂工人罢工而又无法运用武力镇压的恐惧心理。

当杜竹斋和他谈与赵柏韬合作,欲强强联手控制公债市场,并得知取胜秘诀时,“吴荪甫和杜竹斋一起笑了起来,两个人的眼睛都闪着兴奋的光彩。

”说明了吴荪甫的复杂心理。

用雷雨交加表示人物的暴躁紧张之态,用雨过天晴映寸轻松愉快之情。

这是大多数作家常用的手段。

而茅盾却用大众化的方法写出了非大众化的特点。

如小说的第七章,写吴焦急的等待时的景物变化“猛然一个闪电在窗外掠过,接着就是轰隆隆一声雷响,似乎书房里的墙壁都震动了。

奔马一样的豪雨也跟着就来。

”“闪电”、“雷鸣”、“豪雨”极具有震撼力的用词,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

使读者随之而纠结。

当吴荪甫得知罢工事件已解决时:“一片金黄色的太阳光斜射在书房的西窗上。

从窗子里向外看,院子里的树叶都绿得可爱,很有韵律似的滴着水珠”这些阳光、自然的景物描写,也正是吴荪甫内心的心情写照。

这种一松一紧,一悲一喜的变化,给我们落差力十足的起伏感。

四、人物形象的刻画茅盾努力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又特别注重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这就突出表现了茅盾塑造人物性格多面性的艺术特色。

而最能体现茅盾这一独特艺术特色并能代表茅盾作品艺术成就的是《子夜》中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吴荪甫是《子夜》中一切事件和人物联结的核心,是矛盾的焦点。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茅盾把他置于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

主要描写了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

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核心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家族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利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

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

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强不断让位于弱。

作者在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中,揭示出了吴荪甫即使具有坚毅的性格也无法摆脱失败命运的悲剧。

显然,决定吴荪甫命运的不是他的胆识和计策,而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铁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