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5伯牙绝弦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5伯牙绝弦

25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

这是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钟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个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勃勃。

教学文本,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感受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3.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难点】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准备】
《高山流水》音乐或视频;PPT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伯牙、子期相关资料及伯牙绝弦的故事。

搜集写景的ABCC式词语及描写高山、江水的词语或诗歌。

2课时
第课时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
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意味。

【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前欣赏风景图片导入:
同学欣赏图片中都画了些什么呢?如果给这幅图命名你会叫它什么?(引出高山流水图,这不仅是一幅画的名字,也是一首乐曲的名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这首动人的曲子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伯牙绝弦》。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

指导读准“弦”。

绝弦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结合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言文。

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字正腔圆。

(生读课文。

)
2.有节奏地读课文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哦!(出示课件并范读)先画出节奏再试着读读。

3.下面老师来检查下大家读得怎么样?出示课文难句,请学生读。

并互评,老师作适当指导。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
洋洋兮/ 若/ 江河
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4.全班齐读课文,一定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5.结合注释,再读课文,同学间谈谈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从“善”入手,初解知音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你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伯牙子期]
2.师:伯牙是一位琴师所以课文说他-----而子期虽为一介樵夫却-----。

这里出现了两个“善”什么意思?能不能用古文的方式来说一说?
(二)何谓知音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请同学们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划出表现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的句子。

2.师出示句子。

A.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B.你如何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C.“善哉”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怎么说?
D.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面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志在流水呢?
3.伯牙在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些什么呢?(出示课件)如果你是子期,你会怎么赞叹呢?
4.讲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所念得之】用现代词语形容这句话。

揭示什么是“知音”。

【板书:知音】
(三)相遇相知
1.伯牙为什么会视子期为知音呢?(出示材料) 当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2.此时的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猜猜伯牙会说些什么呢?
3.齐读一二三句。

(四)知音之死
1.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伯牙为什么认为世界上再无知音呢?当他志在高山时,没有人再对他说
-----当他志在流水时,也没有人对他说-------
4.失去知音后的伯牙,怎么做?
5.伯牙是一个宫廷乐师,绝弦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绝的仅仅是弦吗?
6.师生齐读。

(五)回味绝弦
出示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读学生感悟。

三、再读感悟
对知音的寻求是超越时空的。

我们每个时代的人都发出过知音难求的感叹。

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俞伯牙和钟子期已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让我们伴随着伯牙这曲《高山流水》再读这个故事。

四、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所念
1.俞伯牙简介
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艺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2.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宋】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3.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为知己者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酒逢知己千杯少。

4.成语典故
成语: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典故: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

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

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

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

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