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用种子也可以繁殖

不用种子也可以繁殖

小学科学《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个项研究报告第六册教材册数、五下年级、朱林学校、罗健教师·学生、教学其他设计、教学资源等基本情况: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生命世界”单元中《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在学生已经学过种植繁殖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引入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

教材采用明确说明、学生举例、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践活动中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以及一些人工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坚持观察的习惯,让其感受中植物的乐趣。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1、说明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帮助学生了解无性繁殖中营养繁殖的几种类型。

教材通过五副图片给出了问题的场景,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2、知道学生人任选一种培植方式尝试对植物进行营养繁殖。

·教育教学具体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一些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外,还可以用根、茎、叶进行繁殖。

·教育教学具体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原来活动设计分析:(优劣分析)教材原来的活动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老师准备的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接着让学生任选一种植物进行营养繁殖的活动,整个活动让学生缺乏探究的欲望,虽然原教材设计能让学生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太注重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营养繁殖,通过观察等手段了解营繁殖的几种类型,至于种植部分只是对前面知识的加深,让学生经历一次活动,这里的种植给人感觉仅是活跃气氛,制造"探究"的表象。

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没有多少动脑的机会,探究不足。

概念的生成过于抽象化,缺乏趣味性。

·自我设计思路与过程( 植物的营养繁殖探究活动的设计)一、引入课题:1、提问: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那么"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对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2、学生讨论得出:植物有的是用种子繁殖,有的不是用种子繁殖。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1、介绍营养繁殖的概念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不是用种子繁殖的,它们又是用哪些部分进行繁殖的呢你见过人家种花或栽种其他植物的经过吗?学生小组讨论,老师补充。

2、观察,想象营养繁殖的过程师发实物:发芽的马铃薯,宝石花,长根的胡萝卜,扦插的月季,学生观察记录。

3、了解营养繁殖的好处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1、怎么种,选择研究内容2、制定方案四、学生动手栽种,教师指导帮助。

五、成果展示、老师总结。

·自我设计验证实录:(教学教育实录)一、引入课题师: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生:种下瓜就得到瓜,种下的是豆以后就长出豆来。

师:种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生:种的是瓜和豆的种子,得到的是它们的后代。

师:那么瓜和豆是用什么繁殖后代的呢生:它们用的是种子。

师:又有这样一个说法,叫"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对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生:把柳树的枝条插在土里,以后就会长成高大的柳树来。

师:那柳树又是用什么繁殖后代的呢生:通过枝条。

师:再看这里还有个词语"雨后春笋",笋子是谁的后代,它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又是通过什么繁殖的。

生:笋子是通过地下茎繁殖的。

师:再看,"落叶生根",落叶生根既是一种植物的名字也说明了它的繁殖方式,它是用什么繁殖的呢生:我通过它的名字就能知道它是用叶子繁殖后代的。

师:通过这些俗语和词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植物有的是用种子繁殖,有的不是用种子繁殖。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1,介绍营养繁殖的概念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不是用种子繁殖的,它们又是用哪些部分进行繁殖的呢你见过人家种花或栽种其他植物的经过吗生:我见过我爸爸种菊花。

师:他是怎么栽种的生:我看见他剪下菊花的一个枝条就插在土里,浇点水水就行了。

生:我和我妈妈种过红薯,我妈妈是剪山芋苗种的。

生:……教师补充:你们说了不少,不用种子繁殖的植物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多认识一些。

(出示课件:落叶生根,宝石兰,玉树,马铃薯,生姜,水仙花,胡萝卜,红薯,吊兰,月季。

教师简单分析它们是用哪部分繁殖的,并板书根,茎,叶。

)师: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的作用是汲取营养,输送营养甚至是制造营养的,它们植物的营养器官,用营养器官进行的繁殖科学上叫作营养繁殖。

2,观察,想象营养繁殖的过程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其中的一些植物,它们都是利用营养繁殖方式培育出来的,我想请大家仔细观察观察它们,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发实物:发芽的马铃薯,宝石花,长根的胡萝卜,扦插的月季。

)(请学生仔细观察,汇报发现。

)生:老师,我发现马铃薯的身上张了很多的小眼。

师:小眼里长了什么生:长了小芽。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小芽会长成什么呢生:可能会长出藤来吧,也有可能长成马铃薯。

师:也就是说这个芽和马铃薯的繁殖有着密切的联系吧。

那没芽的地方会长成什么样呢生(有些犹豫):可能也会长出马铃薯吧。

师:这个问题可值得下面研究啊,那月季花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我把月季花拔了出来,我发现月季花的根部有很小的芽了。

师:对啊,这个月季老师当初可是用一根枝条插进土里的,现在可以看出,枝条也长出根了,这些小根以后会怎么发展呢生:我想它以后会茁壮成长成一棵大月季花的。

(继续讨论其他植物的发现)3,了解营养繁殖的好处。

师:有些植物用营养繁殖常常具有很多的好处,最明显的就是加速植物的繁殖速度,你想想用一粒小小的种子慢慢的生长繁殖哪有直接用长了芽的一大块茎繁殖来的快呢同时营养繁殖还可以更好地保留母体优良的基因,不像种子繁殖常常会产生变异,营养繁殖还可以增强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呢。

你们说说营养繁殖好不好啊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1,怎么种,选择研究内容。

师:既然营养繁殖有这么多优点,大家有没有兴趣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亲手培育出一株新的生命来呢生:想师:我们就在发的材料里选择一种种植吧。

不过我要先听听你们打算怎么种。

生:马铃薯切成块种。

生:宝石花用叶子种。

生:月季用枝条插。

师:你们说的很好,不过我认为就这样种有什么意思,这是科学课,你们能不能在种的时候开展一项科学研究呢请你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问题)生:我们想把马铃薯切成块,有的块里有芽,又得块里没芽,分别去种,看看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去种的呢生:我们就是想知道,没芽的马铃薯块能不能长出马铃薯来。

生:我们小组打算种月季,我们想剪两根枝条,一根上有叶子,一根上没有叶子,都插到土里,看看它们长的有没有区别。

师: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区别呢生:没叶子的活不了吧。

师:这么确定了还用的着研究吗生:那也不一定啊,说不定会长出叶子来呢。

生:……(汇报其他的想法)2,制定方案。

师:既然我们想做对比实验,那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请你们制定一个详细的研究方案。

(学生讨论)生:浇水要一样多。

生:要施肥一样。

生:最好一样管理。

生:……师:你们说的真好,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栽种对象,其他的栽种条件就不能变了,老师提供给你们一个已经装好土的花盆,请你们用同样的方法栽种吧。

3,学生动手栽种,教师巡视帮助。

师:大家都栽种好了,那后面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放在一边不管了呢。

生:不,我们会不断观察的。

师:怎么观察,什么时间观察,用什么观察,想得到什么生:我们每天都观察,我们会记录,看看它们长的有什么区别。

生:我们会用尺子去量的,会记下数据。

生:我们还会写观察日记的。

师:同学们,种植物并不难,难就难在管理,我想你们得制定一个很详细的管理计划,比如浇水怎么浇什么时间浇谁去浇浇什么样的水浇多少这些都要有严格的计划。

而且这样的管理不是一天两天,可能要几个月才能出成果的,希望大家一定要有坚持,严谨,细心,不怕苦的科学研究精神,最后一定能研究出理想的成果的。

(学生讨论管理计划、并观察记录)·自我设计验证结果分析讨论报告:(包括借鉴与不同、属于何种“设计”、优劣分析、意见与建议等)不把第一部分作为重点,第一部分的教学只是为了产生一个问题,一个可供研究性实验的问题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第二部分的种植活动上,带着前面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种植,当然这里的种植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去种植。

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试图自己研究方案解决问题。

经历的一次动脑,动手,再动脑的完整探究过程。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种植的过程,但这里的种植不是简单的种植。

作为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种植的经验,如果要把这节课上成一节纯粹的种植技巧指导课就失去了"科学课"的探究意义。

"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所以本课的设计强调的是"动手动脑学科学"。

一,动手之前要动脑。

课的前部分,学生在动手之前足足花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进行动脑热身。

先是从俗语中发现植物不用种子也是能繁殖的,让学生关注到"繁殖"的多样性。

接着让学生观察植物,从观察中又发现了问题。

要种植的时候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着研究去种植。

学生这时又是自己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在动手之前老师刻意安排了很多的动脑,只有先动好脑了才能去动手。

所以本课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要如何动手,为什么要动手都已心中有数,自然真正动起手来就手到擒来了。

二,动手之后更要动脑。

我们现在很多的科学课,课堂上是一套,课后又是一套,这与学生繁重的语数外作业任务有一定的关系。

但不能因此就荒废了科学课的后续的研究,减掉了科学课应有的实践作业。

其实科学课的后续研究并不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安排的好还能起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关键是要能合理的安排。

因此本课在学生种植好后,教师还反复强调后面的管理,提出了一长串的问题:浇水怎么浇?什么时间浇?谁去浇?浇什么样的水?浇多少?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师事前为学生后续研究做好的充分的安排,考虑周到,学生真正研究起来就省去了很多的麻烦,避免了研究的半途而废。

这样学生经历了一次种植的过程,也经历了动脑,动手,再动脑的研究过程,研究的意识在脑中生成,探究的技巧得到了培养。

学生日后脑中还有闪出各种各样奇怪的念头,但他们都会用在科学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己设计,自己研究,自己去寻求科学的真理,从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