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
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
(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
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
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留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
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
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
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
(名词解释)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名词解释)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内柱等构造。
文昌鱼靠轮器和咽部纤毛的摆动,使带有食物微粒的水流经口入咽,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而水则通过咽壁的鳃裂至围鳃腔,然后由腹孔排出体外。
咽内的食物微粒被内柱细胞的分泌物粘结成团,再由纤毛运动使它从后向前流动,经围咽沟转到咽上沟,往后推送进入肠内。
肠的末端开口于身体左侧的肛门。
循环系统:血液循环。
文昌鱼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即血液完全在血管内流动,这种情形与脊椎动物基本相同。
无心脏,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
5)脊椎动物亚门;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又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
文昌鱼的肌肉节呈“〈”形排列。
漏斗状结构为口笠。
略呈方形的结构为,生殖腺。
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动物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没有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包括:七鳃鳗目和盲鳗目两类。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1、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2、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3、只有奇鳍,无成对的偶鳍,附肢;4、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5、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6、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7、生活方式营寄生或半寄生。
(二)圆口纲的分类: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
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的特征、区别(选择、填空)七鳃鳗目:1)具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齿,口位于漏斗的底部。
2)鼻孔在两眼间的稍前方。
3)脑垂体囊为盲管,不与咽部相通。
4)鳃囊7对,分别向体外开口,鳃笼发达。
5)内耳有2个半规管。
6)雌雄异体,卵小,发育有变态。
7)大多数种类的成鳗营半寄生生活。
盲鳗目:1)无背鳍和口漏斗,口位于身体最前端,有4对口缘触须;2)无呼吸管,脑垂体囊与咽相通,鼻孔开口于吻端。
3)眼退化,隐于皮下。
4)鳃孔 l~16对,随不同种类而异,鳃笼不发达。
5)内耳仅一个半规管。
6)雌雄同体,卵大,无变态。
7)营寄生生活。
鱼类水生生活的特征,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主要区别(重点)试从鱼类的形态结构说明其是脊椎动物中最适合生活大水中的一大类群1、鱼有腮,可以在水中呼吸2、鱼体型为流线型,可以减少阻力3、鱼体内有鱼鳔,可以让鱼保持在适合生存的水层4、鱼有许多分化的鳍,起不同的作用5、鱼有侧线,可以平衡体内渗透压,并起到感知水流的作用6、大部分鱼背部为深色,腹部为浅色,属于保护色7、生殖能力强(一)生物学特征1、具上下颌及成对附肢(偶鳍);2、骨骼为软骨或硬骨;脊索由脊柱替代.3 、头骨更完整;脑和感觉器官更发达;4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体被骨鳞或盾鳞,体表具侧线;5 、鳃为呼吸器官;6、以鳔或脂肪调节身体比重(使其生活在不同的水层)7、单循环;8、具调节体内渗透压机制。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2、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3、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鱼纲的主要特征17.1.1 外形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1、体型: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棍棒形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2、尾部的形状:原尾型(圆口类或鱼类幼鱼)、歪尾型(鲨类或鲟类)、正尾型(大多数硬骨鱼)3、鱼类的鳍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4、有成对的附肢(偶鳍)1)软骨鱼的鳍:尾鳍:歪尾型。
偶鳍:呈水平位2)硬骨鱼的鳍:尾鳍:正尾型。
偶鳍:呈垂直位17.1.2 皮肤及其衍生物1、鱼类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2、鳞片: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三种,盾鳞、硬鳞、骨鳞,骨鳞分为硬磷、圆鳞和栉鳞。
盾鳞: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
软骨鱼类硬鳞:真皮演化而成,鳞片呈斜方形,见于鲟鱼和雀鳝等。
圆鳞:由真皮演化形成,游离的一端光滑,多见于鲤科鱼类。
栉鳞:游离的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
17.1.3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
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椎和肋骨。
附肢骨骼包括鳍骨、带骨。
鳍骨又分为奇鳍骨和偶鳍骨1、头骨:脑颅和咽颅连接:以舌颌骨将下颌悬挂于脑颅(舌接式)(1)脑颅软骨鱼:构造简单,只是一个软骨脑箱保护脑部硬骨鱼:由许多硬骨骨片所组成。
(2)咽颅颌弓:一对,支持上下颌舌弓:一对,舌的支持物鳃弓:五对,支持鳃,最后一对鳃弓不具鳃,长咽喉齿。
2、脊椎脊椎:体椎与尾椎。
体椎附有肋骨双凹型椎体(鱼类特有):每一脊椎的椎体,前后两面都是凹型。
3 附肢骨骼:肩带和腰带17.1.4 肌肉系统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
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17.1.5 消化系统1、出现上、下颌。
口的位置与食性关系密切2、出现牙齿:多出齿;滤食器官。
3 出现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骨质突起,数目、形状和疏密程度与食性有关。
4 出现食道与胃、肠的分化。
螺旋瓣:软骨鱼类肠壁向内突出呈螺旋形的薄片结构。
具有延缓食物通过和增加消化吸收面积的功用。
幽门盲囊:硬骨鱼5 泄殖腔孔(软骨鱼)和肛门、泄殖孔(硬骨鱼)消化道的长短因食性不同而有差异: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明显,肠管较短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较长6 消化腺:软骨鱼: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硬骨鱼:肝胰脏7、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由4个层组成:浆膜、肌层、黏膜下层、黏膜。
17.1.6 呼吸系统1)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
鳃的结构:鳃弓、鳃耙、鳃丝。
鳃的构成:鳃小片(次级鳃瓣)—鳃丝(初级鳃瓣)—鳃片(半鳃)—全鳃2)软骨鱼与硬骨鱼鳃的构造比较:逆流交换:水流经鳃丝行气体交换时,水流的方向与次级鳃瓣毛细血管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促使气体的充分交换。
3)鳔和浮力: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使鱼类在不同水层悬浮开鳔类:有一鳔管通入食管背面,以吞咽或吐出空气调节气体。
闭鳔类:不具鳔管,依靠鳔的红腺和卵圆区来调节气体容量。
17.1.7 循环系统心脏: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或动脉球)A、心脏小,血流速度慢;B、心脏位于最后一对鳃弓腹侧,较靠前;C、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D、肺鱼的心脏开始出现分隔,向双循环发展。
17.1.8 排泄系统和渗透压系统1 、软骨鱼的排泄物以尿素为主。
硬骨鱼的排泄物以铵盐为主排泄系统由肾、输尿管和膀胱组成,其功能除排泄尿液外,在维持鱼体内正常的体液浓度,进行渗透压调节也有重要的作用。
2、渗透压的调节: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鱼类具有调节渗透压的机能。
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一高渗溶液,以血液冰点下降表示其渗透压,约为—,而淡水则接近于0℃(海水为—2.0℃)。
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久;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
此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这对鱼类维持渗透压的平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把淡水鱼置于海水中,则会造成组织失水而体内积贮过量盐分、血液粘滞性提高、血细胞沉降速度减慢,最后导致死亡。
海洋鱼类体液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一低渗性溶液。
按渗透原理,体内水分将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若不加以调节,可因大量失水而死亡。
为维持体内、外的水分平衡,鱼类除了从食物内获取水分外,尚须吞饮海水,然而吞饮海水的结果又造成了盐分浓度在鱼体内的增高。
为减少盐分的积聚,海鱼把吞下的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截留下来,使体液维持正常的低浓度。
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
软骨鱼类用另一种方式调节渗透压以适应海水生活,它们的血液中因含2%左右的尿素而浓度高于海水,不致产生失水过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