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台方言词汇

烟台方言词汇

烟台方言词汇,市所辖各县市区志均有较详尽记述,本志不多重复,只对其特点稍作分析,期望于埠内外读者全面了解烟台方言有所裨益。

烟台方言词汇与山东方言以至整个北方方言有极大的一致性,大批词汇在普通话中也经常使用,但自己的特点也很明显。

一是有一批为其他方言或普通话所没有和难以代替的词语。

如“百儿了”,意为“好极了”,“好到一百成儿了”。

“没有抗儿”,是“抵不上”,“没法儿比”之意。

其他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叫“稗[paiɔ]”,“做事让人厌烦”叫“够人”,“遇事迟疑起来”叫“打艮儿[k ənr]”,“缺乏独立见解,顺着别人的话说”叫“柳”,“事情已经如此,不可改变了”叫“就矣”,“几个人比较,成绩最差或才能最低的”叫“拉耷嘴子”,“未曾经师,自学技艺而又不甚精湛的人”叫“掳生子”等等。

二是有一批词语,普通话中虽有与之相当的说法,但境内人却习惯用自己口语中的词语。

名词:场儿、地场儿:地方儿。

如:你吧水泼在哪场儿?|这东西稳的不是地场儿。

粑粑、片片:饼子。

袄:除棉衣外,还包括单上衣,外套。

帕帕[c p‘o·p‘o]:尿布、褯子。

疥巴子:多指蟾蜍。

青歪[c uai]子、张拉歪子:青蛙。

格格当子:蝌蚪。

来来蛛:蜘蛛。

泥勒够子:泥鳅。

婆:奶奶。

兄儿:弟弟。

双棒儿、双棒子:双胞胎。

二虎:傻或性格粗暴莽撞的人。

(盐)斩子:做豆腐用的卤水。

薄罗:柞树或柞树的幼树。

石硼:土层下的石头地。

一周遭儿:周围;一圈儿。

如:一周遭儿都是山。

|转了一周遭儿没见一个人儿。

动词:歹:吃,“吃饭”叫“歹饭”,有的县如招远,“吸烟”叫“歹烟”。

站、站站儿:玩儿,闲聊。

稳:放。

如:把东西稳儿那吧。

喊:拿。

“拿着”叫“喊着”。

来[c lai]:“撕”。

如:别把本子来了。

噘[cyəɔ]:骂。

如:这个人真能噘人。

掩[ianɔ]:藏。

如:把值钱的东西掩起来。

将:娶。

“娶媳妇儿“叫”将媳妇儿“。

各扬[kƔɔ·iaŋ]:嫌、厌恶。

耳希:答理、理睬。

如:我不耳希你。

眼气:羡慕。

放声、吭声儿:作声,说话。

熊:哄,欺骗。

哈:塌,倒下。

如:房子哈勒。

哈:合,合起来。

切:躺或斜倚的状态。

嗨:持物用力打。

如:用棍子嗨。

形容词:彪:傻。

孙:无能,土气,外行。

淡:羞。

“害羞”叫“害淡”。

格英:讨厌。

“让人讨厌”叫“格英人”。

挡害:碍事。

如:自行车停在门口儿真挡害。

浑实:指人的身体健壮魁梧。

挺砣:身体健壮有力;器物结实。

愈作:舒服、好受。

如:我这两天儿不愈作。

浪:风流。

如:这个人真能浪。

纰:与“密”相反。

如:布织得纰。

|庄稼种得太纰。

主贱:自找苦吃,轻贱自己。

字板:形容说话、行动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艮次:迟疑,犹豫,遇事不能立即行动。

下次赖:卑贱,下贱。

如:旧社会把唱戏、理发、缝纫的看成是下次赖的行当。

副词:悄悄儿的:不出声的,不乱动,老老实实的。

打不悄儿、忽拉巴:忽然间,突然。

如:他大不悄儿勤快起来了。

一就儿:一起,接着。

如:烧水的时候一就儿把干粮熥一熥。

管多儿:总是,一直。

如:他管多儿也不知道爱惜身体。

一遭儿:全,都。

如:你把东西一遭儿拿走了吧!从根儿:从来。

如:从根儿也没出过远门儿。

敞开儿:尽情,放开量。

如:货有的是,你敞开儿买吧。

三是词汇构成,有许多词语在其他方言或普通话中属一般词汇,而在烟台方言中却属基本词汇。

如与海有关的词,“蛤儿、蛤拉(蛤蜊),蛎子、海蛎子(牡蛎),海红(贻贝),蛏子(竹蛏),扇贝,海参,海蜇,蛸(枪乌贼、章鱼),加吉、加加(真鲷),蝼蛄虾、爬虾(虾蛄),飞蟹、孙蟹(梭子蟹),赤甲红,石甲红(日本蟳),赶海,斩子(卤水),粘匠(用油泥抹缝儿的造船工),坞(造船、修船的场地)”等等;称“苹果”的如青香蕉、红香蕉、大国光、小国光、金帅、新平、红玉等等。

四是带“子”尾的名词极为丰富。

一个原因是有许多词由原来就带“子”尾,另一个原因是顺应汉语的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或多音节发展的趋势,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增加了“子”尾。

后者如“儿、被、席、鞋、梳、谷、扣儿(纽扣儿)”等词,受普通话的影响,有人开始说成带“子”尾的双音词。

带“子”尾的词,虽有许多词同时有非“子”尾形式与之并存(如“被单子”—“被单儿”,“被里子”—“被里(儿)”),但仍有为数不少的词只有带“子”尾一种形式,如“裤子、褂子、帽子、镯子”等。

“子”尾词比较集中的主要有:人体各部位及器官名称。

如:头发梢子、头发茬子、头发根子、脑袋瓜子、后脑勺子、耳门台子、眼珠子、眼眶子、眼皮子、鼻子、鼻孔眼子、耳朵垂子、耳朵根子、耳朵尖(梢)子、耳朵眼子、腮帮子、胡子、嘴皮子、舌头尖子、舌头根子、牙花子、嗓子(吞子)、脖子(脖颈子)、身子、肤皮子、膀子、肩膀头子、胸脯子、奶子、奶头子、脊梁杆子、肚脐眼子、肚子、尾巴根子、大腿根子、腚垂子、腚干眼子、鸭子(鸡子)、胯子、干腿子、腿肚子、脚脖子、脚掌子、脚丫子、手掌子、手背子、指甲盖子、指头丫子、肠子、腰子、胰子、肚子、血管子。

服饰及服饰组成部分的名称。

如:帽子、褂子、领子、袖子、裤子、裤腿子、靴子、鞋帮子、鞋底子、鞋带子、袜子、裹脚布子、(扎腿)带子、腿卡子、兜子、叉子、头卡子、簪子、圈子(耳环)、坠子(耳坠)、镯子、镏子。

树木各部分的名称。

如:树根子、树墩子、树桩子、树杈子、树枝子、树梢子、树叶子。

小孩的乳名。

给孩子(一般是男孩子)起名儿,在烟台方言往往带“子”字,如“栓子”、“锁子”、“柱子”、“山子”、“波子”、“涛子”、“勇子”、“君子”。

即使原名不带“子”字,习惯叫法也往往取其中一个主要语素,然后再加“子”字,如“新春”叫成“春子”,“海涛”叫成“涛子”。

这种现象也包括大名的习惯叫法,如“李强”也可以叫成“强子”,“孙静萍”也可以叫成“萍子”。

这一点在芝罘区尤为突出。

不仅年长者、长辈称呼年幼者、晚辈可以是如此,就是同辈,如中小学学生之间,有时也这样相互称呼。

五是形容词的前后缀形式多样。

有的是单音节的,有的是多音节的,方言色彩较浓。

前缀如:精:~瘦 ~短 ~矮 ~湿;溜:~光 ~滑 ~稀;锃:~亮 ~明 ~晴;跷:~黄;娇:~黄;响:~干;细:~甜;蹦:~硬;登:~硬;钉:~硬;钢:~硬;稀:~嫩~软~松;挑:~白;绝:~瘦 ~细;酥:~脆 ~ 焦;齁:~咸 ~ 辣;黢:~黑;墨:~黑~紫;通:~红~亮 ~绿;葱:~绿;巴:~苦 ~涩;透:~胖 ~酥;生:~疼 ~硬;死:~硬 ~辣 ~紧 ~沉;怪:~冷 ~热 ~肥 ~瘦;老:~高 ~远 ~厚 ~粗,这些单音节的前缀,有些是全烟台市通用的,而且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如“溜、焦、死、怪、老”等;有些虽为全市通用,但结合能力差,如“锃、细、响、齁”等。

从感情色彩上看,有的表示喜欢的感情,如“锃、响、细、酥”等,有的表示贬斥的感情,如“精、齁、死、怪”等,有的是中性的,如“溜、焦、绝、绷”等。

从与形容词结合的关系上看,有许多是有选择性的,它们常与一对反义词中的一方搭配,而不跟另一方搭配。

如“精、老”等是这样:精:~瘦~远~矮~湿*:~胖~长~高~干老:~高~远~厚~粗*:~低~近~薄~细(前有*号者,表示不能搭配)这种现象,一是与前缀的褒贬色彩有关,一是与搭配习惯有关。

烟台方言形容词后缀也很丰富,有的是双音节的,有的是三音节的,如:溜溜:紫~ ~ 酸~ ~ 小~ ~。

乎乎:热~ ~ 黑~ ~ 胖~ ~。

争争:黄~ ~ 蓝~ ~ 绿~ ~ 。

嗖嗖:辣~ ~ 甜~ ~ 冷~ ~ 。

森森:白~ ~ 黑~ ~ 苦~ ~ 。

英英:紫~ ~ 绿~ ~。

腾腾:红~ ~ 慢~ ~ 热~ ~ 。

唧唧:咸~ ~ 苦~ ~ 酸~ ~。

吧唧:涩~ ~ ~ 黑~ ~ ~苦~ ~ ~。

二吧唧:苦~ ~ 涩~ ~ 瘦~ ~。

瓜唧:松~ ~ 。

二瓜唧:松~ ~ ~ 傻~ ~ ~。

不唧:苦~ ~。

不拉唧:酸~ ~ ~咸~ ~ ~ 。

可可:小~ ~ 长~ ~ 短~ ~。

拉拉:湿~ ~ 低~ ~ 宽~ ~。

巴巴:干~ ~ 紧~ ~ 瘦~ ~。

后缀也能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唧唧”“不唧”、“不拉唧”、“瓜唧”、“二瓜唧”、“不溜秋”、“不楞登”等后缀,一般是表示贬斥的感情色彩的。

象“喷喷(香~ ~)、梁梁(高~ ~)、丝丝(甜~ ~)等,一般用来表示褒的感情色彩。

中性后缀,如“溜溜”、“乎乎”等,如不儿化,常表贬义,如“这个菜使忌讳(醋)太多,酸溜溜的”,“胖乎乎的还想当什么舞蹈演员”;儿化后常表喜爱的感情,如“小国光苹果酸溜溜儿的,很有滋味儿”,“这个小孩胖乎乎儿的,真待人亲”(讨人喜欢)等。

前后缀虽都能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前缀的主要作用是使形容词所表示的程度加深,后缀则重在描摹事物的状态。

六是保留古语词(文言词)少,接受新词语快。

目前尚保留的古词语有:“今天、明天、后天”等的“天”,烟台方言口语普遍说“日”,尤其农村更是如此。

文登、荣成、芝罘、福山几县区,“站着”叫“立着”,“站起来”叫“立起来”,“立”仍活在口语中。

“烟囱”叫“釜突”或“釜台”。

“釜”是“锅”;“突”,古代指灶旁的烟火口。

“釜突”也就是今日的“烟囱”。

称“狼”叫“麻胡”(或“麻祜”),新《辞海》注曰:“麻胡,传说中的人名,旧时民间常用来吓唬小孩。

”此种风气,烟台市至今犹存。

说人的动作、情态、模样叫“关目”。

“关目”一词,古指“剧目”、“情节”、“关键”等,如《水浒传》九十四回:“看官只牢记关目头行,便知衷曲奥妙。

”烟台方言沿用了这个词,如“看他那个穷关目”,“关目”指“模样”、“神态”等。

“温泉”叫“汤”,“汤”古指“热水”、“开水”。

烟台市温泉很多,如“艾山汤”、“七里汤”等。

招远县城的温泉,公办收费的称为“官汤”,民办不收费的称为“民汤”。

“筷子筒儿”叫“箸笼儿”(文登、荣成等),“吝啬”叫“悭”(威海),“难对付”之义说成“没奈何”(乳山),“图章”叫“图书”(福山),“怎么样”叫“何如”(蓬莱),等。

战争年代,“革命”、“斗争”、“阶级”、“共产党”、“同志”等词,在烟台革命老区即为多数人所熟悉、使用。

解放后,这样一些词以及“国家”、“社会”、“政府”、“委员”、“干部”、“解放”、“胜利”、“团结”、“互助”、“文化”“卫生”、“生产”、“集体化”等等,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为广大人民所知,而且为广大人民的口语所用。

词汇的构成,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而出现大量的新词语,如“合作社”、“记工”、“拖拉机”、“生产队”、“水库”等等。

原有的事物,许多旧称也被新名所取代,例如:新词语旧词语农民庄户人、庄稼人、庄户孙(贬义)农户庄户人家活儿、事儿营生会计帐先生医生、大夫、老师先生邮递员邮差邮票印花儿接生员老娘婆理发员待招炊事员大师傅演员戏子群众老百姓火油洋油火柴洋火(儿)水泥洋灰圆葱洋葱西红柿、柿子洋柿子留声机洋戏(匣子)由于以语言(包括词汇)为重要构成因素的电影、戏剧、广播等使用普通话,受其影响,方言中的许多说法开始向普通话靠拢,有的已完全抛弃旧有的说法而改用普通话词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