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摘要]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足进展,使农业生产条件获得了较大改
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部分地区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就此,我以家乡岳阳市湘阴县为例,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内容
道路,水利,农机服务机构,农资销售网点,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业示范区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农业方面的设施建设统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十五”规划提出,中国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将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但是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省份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二、经济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对空前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
政策就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美国经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为了应对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巨大风险,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经济刺激预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建设,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加快摆脱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还可以扩大内需,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
配合中央政府的计划,全国各省市政府纷纷以基础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08年全社会总投资将超过16万亿元。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
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积极发展稻谷生产,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合理引导玉米消费。
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各项工程。
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
政策。
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
扩大西部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食自给水平。
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
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优势区域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支持农垦企业建设大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建设重点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农村民生的迫切需要,也会催生更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2010年国家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入都要优先投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进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
安排1150亿元资金,按期完成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农村电网改造。
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建设资金将达到2536.3亿元。
2、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继续增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把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
大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旱涝灾害重,一直是我国农业的心腹大患,必须下决心大规模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0年将安排862亿元资金,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山丘区塘堰、水窖等建设改造。
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科研力量,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
我国是世界上用种量最大的国家,但种业发展潜藏着极大隐患,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要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国内种业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着力培育大型种子企业,提高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引导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
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0年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45亿元。
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着力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
推进农机农艺措施结合。
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四、建设意见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
粮食连续4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
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践证明,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农业经济》,
2002.04
2、段文,朝申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J],《农业发展》,
19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