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Mendel第一定律——分离定律:控制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时彼此分离,并独立地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Mendel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配子形成时,各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独立自由地组合到配子中。

基因(gene):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基因可以发生突变,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基因座(locus):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其特定的座位。

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基因型(genotype):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纯合体(hom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或称基因的同质结合。

杂合体(heter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或称基因的异质结合。

回交(back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测交(test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的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互补基因: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两个互作的基因叫做互补基因。

(表型比9:7)隐性上位(recessive epistasis):在两对非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同一性状时,其中的一对等位基因的表型效应会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

(9:3:4)显性上位(dominant epistasis):某对等位基因的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

(后代表型比常为12:3:1 and 13:3 )叠加效应(Duplicate effect):两个基因作用相同,像荠菜中的两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可产生“心型”果实。

(表型比15:1)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有关的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一般以XY或ZW表示。

伴性遗传(性连锁遗传):指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连锁(linkage):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倾向于联系在一起的现象。

交换(crossing-over):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少数情况下会发生位置互换的现象。

重组(recombination):等位基因位置互换的结果导致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之间发生重新组合。

三点测交:根据同一条染色体上三个非等位基因间的交换(重组)行为测定它们之间排列顺序的杂交试验。

干涉(interference):表示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一个单交换发生减少了对邻近位置上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

(并发系数=0,完全正干涉;并发系数=1,无干涉;0<并发系数<1,正干涉;并发系数>1,负干涉).并发系数:观察到的双交换值比两个单交换率的乘积。

连锁交换定律:处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遗传时,联合在一起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

重组类型的产生是由于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局部交换的结果。

遗传学三大定律的关系: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的基础,而后者又是生物体遗传的性状发生变异的主流。

自由组合与连锁交换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的基因是由不同源的染色体所传递,重组类型是由染色体间重组造成,而后者则是由同一对染色体所传递的,是染色体内重组所产的重组类型。

另外,自由组合受到生物染色体对数的限制,而连锁交换则受到其染色体本身长度限制。

只要在染色体上发现的突变愈多,由交换而产生的重组类型的数量也愈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组合是有限的,连锁交换相对地说限度较小。

转化(transformation):裸露的非病毒的DNA导入细菌细胞的过程。

转染(transfection):裸露的病毒(噬菌体)DNA导入细菌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DNA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的方式传递遗传物质的过程。

F factor:又称性因子或致育因子,它是能独立增殖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全长94.5kb。

F因子的实质——是一种质粒。

Hfr(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用氮芥(nitrogen mustard)处理A菌株,从存活下来的菌中分离到一株能与B菌株以10-4频率杂交的菌株。

性导(sexduction):利用F 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叫做性导。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 QT):不能划分为界限分明的类型,有一系列中间过渡类型,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呈现连续的变异状态。

可用数字表示。

如:人的身高、相貌、肤色的深浅、体重;棉花的纤维长度、奶牛的泌乳量等等。

质量性状(quanlitive traits):某一性状在群体中的表现型可以分为几种明显不同的独立变异型,总体上呈不连续变异(非此即彼)。

如:豌豆的茎高与矮;果蝇眼睛颜色红与白。

遗传率:表示表型变异中由遗传因素引起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性状的遗传率愈高,选择愈有效。

遗传率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遗传率:指总的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狭义遗传率:指相加效应的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狭义遗传率对选择具有更大的参考意义。

近交系数F:一个个体从某一祖先得到一对纯合的,而且遗传上等同的基因的概率。

缺失(deletion):染色体上部分片断丢失,使之位于这个片段上的基因也随之发生丢失。

原因:断裂后没有重接。

重复(duplication):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一片断出现两份或两份以上的现象,使位于这些片段上的基因多了一份或几份。

结构基因:代谢酶类、转运蛋白质和细胞骨架成份等的编码基因,叫做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编码用以控制其它基因表达的RNA或蛋白质产物的基因,叫做调节基因。

操纵基因:指接受来自调节基因合成的调节蛋白的作用,使结构基因转录活性得以抑制的特定的DNA区段。

顺式作用元件:与靶基因处在同一染色体上起调控作用的DNA序列,通常不编码蛋白质,位于基因的旁侧序列或内含子中。

反式作用因子:一个基因编码的产物——蛋白质或RNA(tRNA、rRNA等)调控另一个基因的表达,称反式作用,编码反式作用因子的基因与受调控的基因多半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转座子(transposons):由几个基因组成的特定的DNA片段,而且往往带有抗菌素抗性基因,可以分为复合系和Tn3系两种类别。

染色单体转变(chromatid conversion):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发生了基因转变,所以称为染色单体转变,出现6︰2的子囊。

半染色单体转变(half-chromatid conversion):在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的一半或两个产物的各一半出现基因转变,出现5︰3或3︰1 ︰1 ︰3的分离,称为半染色单体转变。

减数后分离(post-meiotic segregation):在5︰3或3︰1 ︰1 ︰3的分离中,基因转变只影响半个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后的有丝分裂中,称为减数后分离。

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同源染色体上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导致了非交互式的重组,这种现象称为基因转变),实质是:异源双链DNA错配的核苷酸对在修复校正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的现象。

重组(recombination):是相关DNA分子间的部分物理交换,也可以称为DNA 重排(DNA rearrangement)。

重组的过程一般涉及到DNA片段的断裂与重接。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又称一般重组;它的发生依赖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

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

如:真核生物减数分裂发生的交换、细菌的转化、转导等。

位点专一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又称保守性重组、整合式重组、或特殊重组。

这类重组在原核生物中最为典型,这种重组依赖于小范围同源序列的联会。

两个DNA分子并不交换对等的部分,有时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个DNA分子中。

转座(transposition):属于一种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或称复制性重组。

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而使一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但在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依赖于DNA复制而完成重组过程,因此又称为复制性重组。

例如,转座子从染色体一个区段转移到另一个区段或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

核外遗传或细胞质遗传(extranuclear inheritance 或cytoplasmic inheritance):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在真核生物中称为核外遗传或细胞质遗传。

母性影响(maternal inheritance):由于母体中核基因的某些产物积累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使子代表型不由自身的基因所决定而与母本表型相同的遗传现象,则称为母性影响。

一种是短暂的,只影响子代个体的幼龄期(非洲麦蛾);另一种是持久的,影响子代个体终生(椎实螺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 ):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在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选择效应和突变作用、迁移和遗传漂变作用与遗传结构的关系,由此来探讨进化的机制。

等位基因频率(alleles frequency)或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 ):在一个二倍体的某特定基因座位上某一个基因占该座位上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指不同的遗传变异体的差别的生活力或差别的生殖力,也就是说,一个群体中的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后代基因库作出不同的贡献。

适合度(fitness):一种基因型能在一定环境下生存并将其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用字母W 表示。

选择系数(selection coefficient):在选择的作用下降低的适合度。

S =1-W。

F因子的组成:①重组区,有4个插入序列(IS),功能:通过和宿主染色体上的IS同源序列重组(或转座)使F因子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宿主染色体上的IS方向不同,使F因子整合的方向随之不同。

②自主复制区,有转移起点和两个复制起点。

功能:oriT是染色体转移时进行滚环复制的起点,oriV是独立复制的起点。

③转移区,包含约40个基因,合成F纤毛(性伞毛)的操纵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