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能见度的观测
1.能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物理现象,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
2.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
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3.目标物的最大能见度距离有两种定义法。
一种是消失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
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
在气象上通常采用的是消失距离。
4.影响目标物最大能见距离的因子有: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观测者的视力--对比视感阈(白天)、大气透明度。
其中,大气透明程度是主要因子。
5.透射能见度仪是通过测量水平空气柱的平均消光系数来测量能见度的,它是最接近气象光学距离定义的测量方法。
6.光在大气中衰减是由空气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等的散射和吸收所引起的。
7.能见度仪的误差因子:a、校准误差;b、系统的电子设备的不稳定性;c、消光系数作为低通信号进行远距离输送时受到电磁场的干扰,最好是对此类信号进行数字化;d、来源于日出或日落的干扰和初始定向不良;e、大气污染沾污光学系统;f、距地大气状况导致不具代表性的消光系数或背离科什米得定律或使得得出的散射系统不同于相应的消光系数。
8.散射仪与透射仪相比,对污染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常被用作日常监测仪器,或用来对气象光学距离提供近似估计,目前较多的用语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透射仪仅用语一些对能见度测量要求较高的测站,如机场,或作为散射仪的检定标准。
第四章天气现象的观测
1.降水类型的自动识别,可采用光学、声波、电磁波(雷达)等多种探测技术,其中以光学原理为基础的降水类型识别技术研究得较为深入。
2.基于光学原理进行降水类型识别的技术,主要有光强衰减多要素判断法、降水粒子光强闪烁法和降水粒子下落速度法等。
3.漏斗云或龙卷的出现常可通过天气雷达来确定。
现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成为识别中尺度气旋的十分有效的设备。
4.从风速的测量值的离散序列即可确定飑。
若风速测量设备的输出值与风向传感器、温度或适度传感器组合在一起,则就有可能识别出线飑。
5.雷暴主要通过使用闪电计数器来监测。
利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闪电次数,并与降水率或风俗联合应用,即可确定弱、中度和强雷暴。
第九章
1.蒸发式海洋和陆地水分进入大气的唯一途径,是地球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
2.由于地形和天气系统引起的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降水量测量值的代表性较差。
3.降水量的测量误差可分为动态误差和静态误差两类。
动态误差是在实际测量中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误差;静态误差则是仪器固有的。
4.动态误差包括:溅水误差、蒸发误差、风造成的误差。
5.静态误差包括:承水口的公差、沾水误差、安装和使用误差。
6.把蒸发器埋入地中,有助于减少不良边界影响,诸如侧壁上的辐射和大气与蒸发器本身之间的热交换。
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导致蒸发器内会聚集更多的杂物,难以消除;渗漏不易检测与纠正;邻近蒸发器的植被高度影响更大;在蒸发器与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热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