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适应性:生物体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5.肌小节: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6.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7.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8.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红细胞比容
12.血液粘滞性:决定血流阻力的因素之一。
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
13.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14.等渗溶液:正常人在体温37ºC时,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5800mmHg)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15.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1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常以左心室的每搏量为标准。
17.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8.窦性心动徐缓: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达到40-60次每分钟
1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2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2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2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2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
24.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
25.肺通气: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6.每分通气量:呼吸深度(潮气量)x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
27.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X呼吸频率
28.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9.基础代谢:人在清醒而安静的情况下,不受运动、食物、神经紧张、外界温度改变等影响时测得单位时间的能量消耗水平30.基础代谢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31.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32.代谢当量:运动时的耗氧量与安静时耗氧量的比值
33.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34.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
35.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36.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装置
37.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39.动作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
40.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41.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42.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工作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时的做功能力。
43.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为乳酸强度
44.氧亏: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能够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氧量时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45.需氧量: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46.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47.反应时:从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48.有氧耐(能)力: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49.无氧耐(能)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50.极点: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暂时性生理机能失衡所致。
51.第二次呼吸:极点后,坚持运动由于神经、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的机能进一步提高,呼吸变得均匀而加深,动作感到轻松,不舒服的感觉消失
52.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过程
53.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的水平,。
54.真稳定工作状态:在进行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的要求,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55.赛前状态:人体参加竞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56.高原服习: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57.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
58.绝对力量:整体情况下,一个人能举起的最大重量
59.相对力量:每公斤体重的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