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30004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日期:2005年10月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设。
它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运动训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
.其目的是在学习本课程后,能较好地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用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
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运动训练指导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技能,并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并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绪论(0.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该章的教学,能掌握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反应;兴奋;刺激。
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肌肉的收缩机理、收缩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了解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重点:兴奋的本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与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兴奋传递的机制;肌肉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形式、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难点: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肉收缩过程;兴奋传递过程;第一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和兴奋性概念以及相应知识。
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和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及其特性,局部兴奋及其特点;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接点的结构及其传递的机制。
第二节肌肉收缩过程肌肉的收缩机制和肌肉的收缩过程;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肌肉收缩形式;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四节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了解运动训练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和长期运动对提高肌腱的抗张力量、抗断裂力量、结缔组织肥大的作用。
第五节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不同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运动单位募集的概念。
掌握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训练对骨骼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第六节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了解肌电的引导;正常肌电图图形;肌电图的测量;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章血液(2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血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血液的组成、性质;运动训练对血液组成各部分的影响和血液对运动训练的适应变化。
(二)教学内容重点:体液及内环境;血液的组成和正常值;血液的功能;运动对血液组成和血液功能的影响。
难点:氧解离曲线的意义;内环境的作用与意义。
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一节概述体液的概念;血液的组成;血液的功能;血液的比重、粘度、血浆pH值、血浆渗透压等理化特性。
;O2和CO2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运输形式;血液缓冲pH值的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和保护、防御功能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血红蛋白的功能;血红蛋白的氧合和氧离作用;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氧解离曲线等基本概念和内涵;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血液凝固和纤溶;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血液循环(6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以及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微循环功能;静脉血流特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肌肉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二) 教学内容重点: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过程;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及正常值;影响泵血功能的因素;心力贮备的产生和意义;心肌收缩的特点;动脉血压的产生与影响因素;血液的重新分配与微循环的产生与意义;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变化与意义;难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力贮备与运动的关系及意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变化及其机制。
第一节心脏的机能心脏的一般结构;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心电图。
第二节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压;动脉脉搏,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局部血流调节。
第四节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第四章呼吸(3.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呼吸系统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血液中的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的正常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掌握神经系统和激素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运动中呼吸机能的变化及其规律。
(三)教学内容重点:肺通气和肺换气的过程与特点;肺容量、肺容积的变化与运动的关系;影响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呼吸的调节。
难点:呼吸过程中胸内压的变化,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肺通气的动力学;肺通气机能;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第二节气体交换和运输气体交换;气体运输。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呼吸的调节;运动时合理呼吸。
第五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营养物质的种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和吸收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和影响。
理解和掌握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ATP再合成与几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供能系统释放能量的速率、持续时间和方式。
运动中能量供给的变化和调节以及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能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二) 教学内容重点: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过程;糖、脂肪、蛋白质中间代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三个能量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在运动中的作用;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能耗量的计算,运动时能耗量计算的意义;运动时供能系统的变化与影响因素难点:三大营养物质的中间代谢过程和影响因素;供能系统的特点与运动时的变化机制;影响供能系统功能的因素。
第一节物质代谢人体中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第二节能量代谢基础代谢;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给与消耗;ATP再合成与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功能;第三节体温正常人体温度;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2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和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掌握运动时肾脏机能的变化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重点:尿液的生成和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难点: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
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肾单位的基本结构,肾脏的血液循环;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的万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尿量;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4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激素的来源、生理本质和生理作用;掌握激素的作用机理;几种主要激素对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代谢的作用;以及激素对运动训练的作用和运动训练对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重点:激素的一般生理特征;激素的作用机理;主要几种激素的生物学功能;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难点:激素的作用机理;几种主要激素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一节概述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激素的作用机理;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下丘脑与垂体;甲状腺与甲状腺素;肾上腺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岛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旁腺;性腺及相关激素;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控;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6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觉生理的基本概念以及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感觉形成的机理,重点了解与体育运动紧密相关的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掌握神经系统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肌肉活动的控制与各神经中枢的调节的关系;反射活动产生的机制及其规律。
(二)教学内容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点;感觉信息的传导途径;肌梭和腱器的功能;主要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本体感觉在体育活动中的意义。
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突触传递;中枢抑制;各种反射活动。
难点:感觉信息的传导途径,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感受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感觉器官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掌握感觉信息的传导;脊髓对感觉的传导,丘脑及其投射系统。
大脑皮质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
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神经系统概述,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脑的高级功能;睡眠。
第九章运动技能 (4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以及神经通路与突触的可塑性是运动技能学习神经的基础条件。
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是解释运动技能学习的二种重要的理论。
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和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时期及其影响因素。
(二) 教学内容重点: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技能形成时体育教学的方法;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