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折康复治疗

骨折康复治疗

骨折康复治疗一般分两期进行:
1、第—期,即愈合期。

此期以运动疗法为主。

方法和步骤如下:
伤肢远、近端天被固定的关节应做各力向主动运动;
在固定启骨折端复位基本稳定。

无明显疼痛时,即可开始节奏的肌肉等庆练习;
当骨折累从关节面时、于固定2-3周后,即可取取下外固定物,做受累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固定;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起床活动。

此外处可进行理疗,常用光疗、电疗、透热疗法、超声波等治疗。

2、第二期,即恢复期,自外固定物去除开始。

康复的主要目的为争取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最充分和最迅速地恢复,并要求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常用方法:(1)运动疗法:关节活动,主、被动活动相结合,配合牵引等打法,使关节功能下n恢复。

助肌力练习,通过按摩,被动及主动活动使肌力逐渐恢复。

同时肌力练习应与关节活动结合起来。

作业疗法:当关节活动及肌力有所恢复时。

应尽早进行实用技能练习16R穿衣、吃饭、上下楼梯等。

(2)物理疗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局部IhL循环、松解粘连、软化原痕。

常用方法有:蜡
疗、小药熏进等温热什法,光疗法;医疗法;超声波等。

(责任编辑:叉叉)•骨折的定义:是指骨或软骨的完整性破坏和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

骨骺发生分离也属骨折
•骨折处理的最终目标:良好的愈合并保持或恢复身体正常的机能状态
•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临床表现:
•骨折处疼痛、肿胀、出血、功能障碍;
•全身可有发热或休克
•体征:骨折部位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
•X线检查: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的类型、是否涉及附近关节、以及是否伴有关节脱位的情况,有助于指导骨折的复位、判断骨折处的固定情况和骨折端的愈合情况•
•骨折的愈合过程:
•第一阶段(外伤性炎症恢复期):约需2~3周或更长的时间。

临床特点是骨折部位疼痛、肢体肿胀、骨折断端部不稳定。

•第二阶段(骨痂形成期):约需3~4周。

临床特点: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断段渐稳定。

•第三阶段(骨痂成熟期):伤后约5~6周.表现为肌肉力量已恢复、骨折部位已有足够的骨痂、骨折断端已相当稳定。

•第四阶段(临床愈合期):伤后约7~10周。

X光片显示骨折线已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第五阶段(骨性愈合与塑性期):骨折痕迹完全消失约需2~4年。

骨折断端的间隙完全消失,已达骨性愈合。

康复的问题:
•损伤后炎性反应和肢体肿胀
•局部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
•关节活动障碍
•骨强度降低
•关节稳定性减弱
•整体机能下降
•ADL下降
•心理障碍
损伤后影响活动的问题:
•致密结缔组织形成
----制动、创伤、水肿、局部循环障碍
•粘连
•纤维蛋白和无定行基质的影响
•其它:骨缺损、骨折复位欠佳、游离体、关节软骨坏死、瘢痕、骨化性肌炎等
康复的评定:
•骨折后一般情况的评定
包括骨折处疼痛程度、肿胀程度的评定,有无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骨折的类型等•与运动功能相关内容的评定
关节活动范围(主动、被动评定)肢体围度的评定。

下肢骨折后的患者还应重点对步态及步行能力评定
•其他方面的评定
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精神和心理状态的评定、职业能力的评定等
康复治疗的适应症:
•各种类型的骨折:开放性和非开放性、关节内和关节外、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骨折延迟愈合:骨科处理同时加强康复治疗
•禁忌证:局部炎症、病理性骨折
•暂缓功能锻炼:关节内血肿、伤口局部有异物或骨折与脱位尚未妥善处理
康复治疗的目的:
•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尤其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运动训练,减轻或消除上述可能出现的各种康复问题,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的基本作用:
•促进血肿和渗出物的吸收
•促进骨痂形成和重塑
•预防或减轻软组织的挛缩和粘连,促进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预防或减轻肌肉萎缩,促进肌力的恢复
•防止发生制动综合征,尽早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期:
•第一期(愈合期):骨折愈合的前三个阶段,断端尚未达到坚固稳定,局部肢体尚需固定制动
•第二期(恢复期):骨折愈合的第四阶段起,断端已达稳固,外固定已去除
第一期康复(愈合期康复)
•固定部位远端和近端的关节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训练
•固定区域的肌肉在复位基本稳定,无明显疼痛时可进行等长收缩
•尽可能保持正常活动
•关节内骨折、局部夹板固定。

•理疗包括光疗、电疗、热疗等
•按摩有利于消肿、预防或减轻粘连,从远端向近端逐渐进行
•CPM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它是利用机械和电动活动的装置。

可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粘连和关节僵硬,消除手术和制动带来的并发症
关节的被动性牵拉:
•肢体在伤后早期进行持续、缓慢、无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适应证较广包括关节内手术后、骨折内固定术后、肌肉/肌腱/韧带损伤术后、关节松解术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等
•第二期康复(恢复期康复)
•关节活动度练习
•肌力练习
•作业治疗
•肢体功能综合练习
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各种徒手体操
•下垂摆动练习
•悬挂练习
•各种器械练习
以上属于主动或助力运动
持续性关节功能牵引
•时间:10-20分钟
•重量:轻度疼痛可以从容忍受
•肌肉放松,无对抗
•每日多次
牵拉技术
•实际是手法牵引关节(人工)
•缓慢牵拉,持续15~30秒或更长时间
•自我牵拉
关节松动术
•适用于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或关节僵硬
•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各关节
•基本手法:摆动、滚动、滑动、旋转、分离
•理疗
•关节松解术
关于活动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熟知病情,定期评定关节活动度
•掌握损伤的愈合进程
•循序渐进,逐渐加量
•密切观察局部情况
•禁忌暴力
•关节活动度练习应和肌力练习同步进行
•做好宣教工作
锁骨骨折:
临床上非常多见,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肘或肩部先着地,暴力沿上肢冲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见于锁骨中段,多为横型或斜形骨折;直接暴力多为粉碎型。

骨折后,近侧端因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后上方移位,远侧端因受肢体重力与胸大肌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

有移位的的骨折常需手法复位后再用石膏绷带等固定。

经骨科处理后可即日开始功能锻炼
愈合期康复:
•姿势治疗,睡眠时宜在木板床上仰卧,两肩之间垫高,保持肩外展后伸位
•保健体操,包括深呼吸、躯干和下肢的主动运动
•进行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肘屈伸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

第二周增加抗阻腕屈伸运动等,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

第三周增
加抗阻的肘屈伸与前臂内外展,仰卧位下头与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

丁爱治的治疗方案要点
第一阶段(外伤性炎症恢复期):约需2~3周或更长的时间。

临床特点是骨折部位疼痛、肢体肿胀、骨折断端部不稳定。

2014年11月30日骨折起。

现为第3周。

治疗以消炎、止痛、对症处理、如用塞来昔布200mg/bid 、碳酸钙D3颗粒半包/日二次
第二阶段(骨痂形成期):约需3~4周。

临床特点: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断段渐稳定。

治疗以对症处理。

第三阶段(骨痂成熟期):伤后约5~6周.表现为肌肉力量已恢复、骨折部位已有足够的骨痂、骨折断端已相当稳定。

治疗以对症处理。

第四阶段(临床愈合期):伤后约7~10周。

X光片显示骨折线已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治疗以对症处理。

第五阶段(骨性愈合与塑性期):骨折痕迹完全消失骨折断端的间隙完全消失,已达骨性愈合。

刘启伟
2014年12月19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