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推手练习

太极推手练习

太极推手体悟本人习练传统吴氏太极拳推手多年,时常留心体会传统太极拳论中对推手的要求,还将一些太极明家的推手经验在实践中加以印证,逐渐有了一点认识。

现表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1.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和人推手时,对方施力于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响。

这种身法上的要求,《太极十三势歌》明示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对方来力时,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

若在化劲过程中身体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不仅化不掉来力,而且极易被人发出。

常见人推手时,一方被对方一引或出劲前捋时,身体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

如对方用采劲,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时倾跌,但被动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还手,已处于败势。

也有人以为自己腰劲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当遇对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时,身体便向后仰,重心偏于后方。

若此时对方用捌劲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发力,则轻者失重败势,重者会伤及脊椎,非常危险。

所以推手时,无论应敌击敌,有保持虚领顶劲、中正灵活的状态才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保留转换的余地。

2.意在人先,后发先至拳经中有‚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之语,要求处处主动,随机应变,时时处处控制对方,使意在彼先,劲抢彼前,则发无不中。

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其中‚彼不动,己不动‛是听劲,是反击对方的前奏。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

所谓手快者,也就是听劲功夫好,即对方微动,我已发觉,抢他前面发我之劲。

他的劲被我截住,进退两难,正是‚旧力已发,新力未生‛之际,欲收回不能,欲另发劲不及,则难免处处落后,处处被动。

所以,‚后人发,先人至‛的关键是意在人先,在于听劲。

只有‚意在人先‛,才能保证‚后发先至‛,这是推手时一条很重要的规律。

3.三节齐到力增加《太极拳论》说:‚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从劲力传导的三节来讲,腿脚是根节,腰身是中节,手指是梢节。

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

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力大,腿之力不如腰力大。

俗话说‚根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动力增加‛,所谓三节齐动,必定意注于腰,三节劲力的上传下达主宰在腰上,根梢二节虽动也发不出整体之力,只是局部之力。

推手时,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不动。

若用腰劲推,对方即能倾跌。

推手动作,表面上力在手腕,而实际力在于腰。

若肩不能松,则腰不能活,力全在于手臂,绝不能化人,亦不能发人。

至于步子稳不稳,在于裆劲,即胯、腿、脚三部分的联系,而其运用之关键完全在腰。

推手时应尽量少用手臂,而应进足贴身,三节齐到,对方必立足不稳。

4,听人之劲,舍己从人太极拳推手以懂劲为最高阶段,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懂劲的地步呢?只有平时在推手时,能善于听人之劲,这就是说,靠和对方身体接触的部分(包括指、掌、腕、肘、臂、肩等)的皮肤感觉,得知对方来劲的方向、轻重、强弱等,化掉对方之劲,向其薄弱处反击。

若对方劲来,我还要想一想如何对付,是来不及的。

拳经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就全靠听劲的功夫。

推手时,为了要能听人之劲,我就不能用力对抗,因为两臂用力,我就感觉不出对方的劲力!所以推手一定要轻,化掉对方来劲,使对方欲发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动权。

要听人之劲,自己就不能主观,不能抢先出手攻击对方。

根据客观情况,力来我化,相机进击,后发先至,实际仍是自己掌握主动权。

可以说,不主观是听劲的首要条件。

再强调一下‚舍己从人‛。

拳经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因敌变化示神奇‛,都说明应根据客观情况,再作主观决定,不能一味主观。

例如,我学会某一手法,想在推手中用此手法将人发出。

但我向对方攻击时,对方可化可走,可格可架,大多会在我意料之外,我想好的手法在实际应用中会碰了钉子,这是主观的毛病。

所以,我们在推手时,要力戒主观(舍己),要根据客观情况,作出反应(从人)。

例如,对方下采我手,欲拔我脚跟。

我遵循‚舍己从人‛的原则,用类似‚海底针‛的劲势,顺其势把手伸下去,双手配合,对方反而会被我拔起。

但‚舍已从人‛并不是一味听人摆布,还要利用‚粘连黏随,听化拿发‛,达到‚从人由己‛的主动地位,使自己处于顺势,而对方处于被势,如此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5.化劲在局部,发劲在整体太极拳推手讲究‚周身一家‛,但若处处执著于‚整体‛,反而可能在推手中形成弊端,所以还应该研究‚局部‛的运用。

初学推手的人,遇到对方加力于己时,便全身乱动,以为这样就是走化。

结果往往并未化去对方之力,自己已经跌出。

这是因为初学者身体是一个整体,不能松开,不知化劲,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故。

而初学发劲,又往往因为浑身不整,仅用两手之力,所以发不动人。

初学者往往不能理解这里的矛盾。

‚周身一家‛的整体和‚处处分化‛的局部各有功用,即发劲要在整体攻,化劲只在局部动。

6.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中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力学而有为也!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由此可看出,太极不崇尚大力破小力或大力破大力的。

吴鉴泉老先生曾说:‚太极拳练时不用气力,设遇力大之人,如何应付呢?一个人几十斤力气总是有的吧?这就够用了。

‛太极拳是借人之力的艺术。

拳经说‚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和千斤是比喻力之大小,不能片面理解。

牵动是条件,拨是方法。

只要牵动的条件成熟,小力能够拨动大力。

拨是巧劲,而不是硬顶。

一个人总有几十斤气力,再加上技巧,就足以应付比自己力气大的人,这就是太极拳‚借人之力‛的推手原理。

要借人之力,自己就不能用力顶抗。

举例来说,对方向我左侧进攻,而我不加顶抗,仅偏身化之,再及时加力捋之,这就叫‚合力‛,以此牵动对方重心。

拳经说‚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无疑‛,因此我可以继续捋,使其足跟浮起,或用横劲向前进击,均无不可。

借人之力,对于对方来力,最好不要加力阻挡(使用截劲是另一回事)。

我化他时,要让出一条路来,使对方的力顺其方向而去。

因为我若一拦,对方力就缩回,或者变换方向,反而不容易打他。

往往有这种情况,对方重心已动摇,脚跟浮起,因我一用力,对方反而转危为安。

所以要借人之力,自己千万不可使顶力,这是很重要的。

但‚牵动千斤力,只用四两功‛的‚四两‛,绝不是我只有四两力。

许多太极拳前辈都身怀惊人功力,大家不可不察,更不可因此放松功力修炼。

7.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在推手时,要做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首先就要以静待动,舍己从人,沉着稳定,力戒鲁莽盲动。

舍己从人,就是不要按自己的主观愿望从事,企图强迫人就范,而是要以对方动作为依据,‚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舍己从人的具体表现是,目的都是造成我顺人背之势。

比如两人手臂相接触,彼此听劲,我和对方身体接触,始终不完全离开,谓之不丢。

我丢开对方的身体或将两手缩回,即为逃走,对方必跟进打我,谓之‚逢丢必打‛。

所以推手时要注意犯‚丢‛之病。

反之,对方来力,我亦以力硬顶,更希望我力超过对方以拒之,这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

当我用力犯‚顶‛时,若对方大于我,则我败。

所以,推手要强调不丢不顶,自己不主观,自然能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

8.加力引劲法推手时,为了诱使对方暴露空当,打破对方平衡,常运用‚引劲‛主动加力于对方。

对付身长力大的人,如果不主动加力,则更难以听其劲、借其力,达不到顺势打击对方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常要用到‚引劲‛。

‚引劲‛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其出劲,二是引进落空。

彼劲不出,我便主动把彼劲引出来。

可以先用虚劲在他身上一按,观察对方会有何种反应。

若对方犯丢,我就‚逢丢必打‛;若对方出力来顶,我就引进落空,并顺势加以采挒之力,使其力失去作用点,进而失去重心。

若此时我再用横劲击对方,对方必倾跌。

‚引进落空‛是指对方以强力进攻,身体并未失势,我用掤劲虚拦,同时松腰落胯,用两手持其进攻之手,再开裆转腰,使其来劲落空,处于劣势。

有的对手推手水平很高,可能引一下还不行,要继续引几下,才能诱使对方应对失误,立脚不稳。

这就要求我们虚实变化要快,有时连续几个虚招,有时连续几个实招,有时虚实并用。

所谓‚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使对方琢磨不定,其身体重心才能被我控制,这就是在推手中常要用到的连续加力法。

9.中正安舒,虚实有度修炼太极拳,两手要一虚一实,两足也要一虚一实,同侧的手足也要做到一虚一实,进而做到浑身各处都有虚实。

能懂得虚实,就不会犯双重和偏劲偏重之病,就能随机而变,而不为对方所制。

可是我身上有虚实,对方身上也有虚实,这就要看双方怎样利用虚实劲。

例如对方大力进攻,这是对方实劲击来,如果我也用实劲,便是我方顶抗。

对方实劲击来,我应以虚劲相接,听对方之力,同时还要寻找对方之虚并攻击,这就是‚避实击虚‛。

所谓虚实,也可表现为力的大小轻重的随机转换,虚非全虚,实非全实。

有时是下随上动,有时是上随下变,但不管如何变动,务必使上、下、左、右都有虚实。

虚实有度,才能立身中正安舒、转换灵活,对盘架和推手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在推手中,在外力进逼或发化对手时,必须靠虚实的合理分布来维持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劲力,满足发力的需要。

10.化劲走圆圈,发力走直线‚化‛与‚发‛是推手中的主要矛盾。

‚化‛是指对方来攻我时,我将对方之劲化开,使对方劲力落空。

‚发‛是我打击、发放对方。

‚化‛与‚发‛看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动作,其实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化之不尽,发之不远‛,发是紧跟着化的,发劲必须连化带发,这虽是两个动作,但要求做起来像一个动作一样。

若‚化‛与‚发‛有了间隔,即化后略一迟疑再发,对方就有反应时间,不仅发不出人,反可能被对方借劲,令我方跌出。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曲中求直‛,对方发劲打我重心,我必跌出。

如何才能使对方之劲不能打中我重心呢?这就要化而不能顶。

如何化呢?要化得自然,即顺着对方来劲的方向走一圈或半圈,使对方之劲不能作用于我重心。

此时我身体平衡未被牵动,便可利用对方来势反击对方。

‚化时走圆,发时用直‛,我发劲时,要走直线。

我们知道直线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故直线发劲,能迅速地将劲发至对方重心,使对方来不及走化。

‚化劲走圆圈,发力走直线‛是初学推手的一个原则,而‚化劲走圆圈,发力走切线‛也是对同样道理更简单形象的说法。

11.用意远长,出手轻灵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

如果推手时没有‚意‛,就说明身体虽动而心不在焉,则化也化不好,发也发不好。

特别是在发力时,光有‚意‛还不行,‚意‛还要长。

‚用意须远,其劲自长‛,劲长才能发得人出。

发劲时,像要把人发到十丈开外,则其劲自然长,关键在‚意‛。

出手轻可以隐蔽意图,对方难以借我之力打我。

而且,如遇到对方手法有变化,我也便于相机应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