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初探新马路幼儿园李波雨果曾说过一句名言:“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2011年,是新马路幼儿园打造“艺术启智,多元育人”特色幼儿园的起步之年。
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坚持育人为本,着眼艺术特色,进一步对艺术教育进行研究和探索。
艺术包括的内容繁多,我主要对音乐感兴趣,而且我爱音乐,喜欢教音乐,音乐教学确实和其他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前的音乐教学中我也有很多的困惑,通过我在幼儿音乐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并在工作中大胆尝试和创新,现初浅谈谈自己如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
和谐的音乐是美的,和谐的课堂也应该是美的。
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
音乐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还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我们一日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帮助。
我将我个人经验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
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
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一)把歌词编成故事。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
如在教授歌曲《小蚂蚁》时,我就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歌曲通过角色对话演唱出来的------这样,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二)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和教师的情绪、肢体动作来带动孩子的情绪。
幼儿对有图像和声音的东西感兴趣,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真正地玩起来、动起来。
例如在教授音乐《小兔子乖乖》时,我先放故事《三只小兔》给小朋友们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幼儿灵敏的听觉。
教师一定要让孩子从听觉入手,让孩子多听,自己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运用各种有趣的音乐手段来激发幼儿听音乐的愿望,引起幼儿听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听的习惯,从而分辨出音乐中的细微差别。
例如一首歌曲或乐曲,我们配上不同的画面、不同的图案让幼儿自己想象创编故事、创编动作等。
在教授歌曲《小蜜蜂》时,我放了图片花园、蝴蝶、采蜜、酿蜜等给孩子看,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的稚拙但都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会想象力、独创性。
(四)注重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
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宝宝要睡觉了。
”并带头假装睡觉。
)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月亮姐姐、兔妈妈、小鸟、云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二、将音乐教学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时期的音乐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仅在上课时进行,也可以在幼儿进园后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使幼儿经常生活在音乐环境之中,如在幼儿进餐、活动前,入厕后,以及游戏时间等,都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配以不同的活动。
那么,如何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安排幼儿的音乐活动呢?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些我的做法:(一)选一些优美的乐曲给幼儿欣赏。
如果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我会先选出一些曲子,然后根据乐曲的音乐形象用编故事的形式讲给幼儿听,使幼儿了解乐曲表达的意思,当音乐响起时,幼儿来创编各种动作。
如《数鸭子》,我根据乐曲内容改为故事,幼儿边听音乐,边创编出:小鸭走、小鸭游,及各种姿态美丽的花。
幼儿对于这个活动兴趣很高,通过欣赏乐曲及创编动作,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力。
幼儿对于这个活动兴趣很高,通过欣赏乐曲及创编动作,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力。
另外,还可以欣赏音乐与活动同步进行。
如在幼儿进餐时,给幼儿放一些曲子让幼儿欣赏,有助于幼儿愉快进餐的同时,对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也很有帮助。
(二)拍打一些节奏,提高幼儿的乐感拍打生活中的节奏,使音乐生活化。
我在这方面借鉴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将节奏放在首位,利用身体做打击乐器(如拍手,跺脚,拍膝盖等)。
结合语言,借助这些形体动作来进行练习,激发幼儿的兴趣。
如:对不起║小雨小雨║X X X - X X X X幼儿先反复朗诵,感受节奏的长短,然后再拍打节奏。
幼儿自己创编一些节奏型。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将儿歌,童谣等编成具有一定的节奏进行教授,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有创编节奏的欲望。
三、用游戏的形式教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舞蹈动作不能都在音乐课中进行,这里教师可以利用入厕后、活动前及户外活动的短短的时间,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和基本舞步,丰富幼儿的舞蹈语汇。
教师也可以用做游戏“跟我学”的方法,请幼儿自己创编动作,别的幼儿向他学习,发展幼儿的创编能力。
这如带幼儿到户外散步时,教他们一些有关美丽大自然的小舞蹈《小松树》《春天在哪里》等;又如在进行劳动以后,教他们《大家夸我好儿童》《劳动真快乐》等。
这些舞蹈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及周围熟悉的环境,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接受。
易学易记易模仿,而且也能为他们今后创作舞蹈动作打下基础。
总之,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都离不开要转变观念、学习和掌握扎实的理论。
我们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构建新的音乐教学理念,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使幼儿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让孩子成为健康的人,聪明的人,快乐的人,艺术的人,让孩子在感受成长幸福的同时,感受艺术的快乐!1、适宜的教育方法。
(1)(2)练习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幼儿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游戏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
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保护自己的运动方法。
让幼儿的亲身感知体验,为幼儿一生健康打下基础。
(2)有机融合在各领域教育中。
例如:如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涂色、画画等;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发展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
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
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在实践中,我们熟悉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
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
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
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
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
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
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练习促进合群性发展体育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
尤其是感统练习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三、社区、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我们深知问题表现在儿童身上,根子在家庭。
因此,我们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
1、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2、开展亲子活动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4、周日串门子活动5、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6、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7、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
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和群的问题。
8、实现时空开放,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幼儿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
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1.开展个别辅导儿童合群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
我们经常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