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课件
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 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2、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 3、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4、劳动者死亡或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 5、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出具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并办理 有关手续
劳动合同解除 有下列情形的,用人单位享有法定单方随时辞退权 用人单位可不承担经济补偿金 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依法签订 的劳动合同的约定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普法培训系列之
法 律 常识
——主讲人:耿力
一、法律的基本常识
1、首先明确什么是法律 2、法律的基本特征 3、法的作用 4、法律的分类 5、我国的基本法律体系 6、法律的制定、实施 7、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8、民事、刑事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介绍
二、企业管理法律制度
1、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 2、劳动法律制度 3、环境法律
三、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泛指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分为规 范 作用与社会作用。规范作用分为指引、评价、 教育、预测、强制作用。
四、法律的分类
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 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五、我国的基本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 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 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劳动法非适用范围 劳动法不适用下列人员建立的劳动关系: 1、公务员 2、在家务农的农民 3、现役军人 4、家庭保姆
下列情况,一般不订劳动合同: 1、与退休人员签订的反聘协议 2、与在校学生签订实习协议 3、与劳务输出人员签订岗位管理协议
劳动法基本内容 建立调整劳动关系的四项法律制度 1、劳动合同制度 2、集体合同制度 3、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制度 4、劳动者辞职制度
2、劳动法律制度。
劳动法调整特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 劳动者在其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 权利义务关系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雇 佣劳动关系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的特定劳 动关系,即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依照劳动法执 行 人事法律关系的处理不同于劳动法律关系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等于终身制,也不等于铁饭碗。它给人 感觉好像一旦和劳动者达成了这样的合同,用工单位就得一直用 这个人,而无法解除劳动关系。其实这是误解,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虽然没有明确终止期,但并不代表他没有终止期。而终止期 在哪里,要看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的相关规定。如当劳动者有 严重过错、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企业确实遇到困难需要裁员时,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样可以解除。
• 认定工伤的法定情形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 受到事故伤害的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以外伤害的 患职业病的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认定工伤的其他情形
法的实施。分为执法和司法。
七、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刑事、民事、行政、违宪、国家赔偿责任。 刑事、民事、行政、违宪制裁。
八、民事、刑事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介绍
民法的概念。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 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基本原则平等、自 愿、等价有偿、公平、诚实信用。诉讼时效。
刑法的概念。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 总和。基本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罪刑相当。刑事责任年龄。犯罪主观方面。正当 防卫。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确立协调劳动关系单位四项法律标准 1、工作时间标准 2、休息与休假标准 3、最低工资标准 4、职业技能标准
劳动合同签订的时间及形式 劳动合同签订时间 劳动关系自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关系,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签订形式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一式两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
有下列情形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但 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并依 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 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 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或不符合国家从事有关 行业、工种岗位规定,用人单位无法另行安排 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 动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 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 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 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处分员工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律 集体合同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企业规章:
劳动者违约辞职的法律责任 劳动者违约辞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应赔偿下列损失: 用人单位为录用劳动者直接支付的费用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支付的培训费用 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限制 下列情形,除非员工有过失,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达到伤残等级的患病或负伤,在规 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二、企业管理法律制度
1、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工伤保险(职业伤害保险) 认定工伤的法定情形 视同工伤的法定情形 不得认定或视同工伤的法定情形 工伤认定程序
二、企业管理法律制度
2、劳动法律制度。 劳动法调整特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非适用范围 劳动法基本内容 劳动合同签订的时间及形式 劳动合同的法定内容 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解除 处分员工的法律依据 劳动者违约辞职的法律责任 用立法的定义。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 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吴邦国委员长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 作报告。[吴邦国]:立法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及其 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从一开始就明确 提出任期内“以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 标、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的立法工作思路,并以此指 导立法工作。五年来,共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法律草案、 法律解释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106件,通过了 其中的100件。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29 件,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 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现 行有效的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以宪 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 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劳动合同的法定内容
应当载明用人单位的名称、地址和劳动者的
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
应当具备下列法定条款:
1、劳动合同期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 在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时,可解除劳动合同
一、法律的基本常识
一、首先明确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定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 为规范总和。 二、法律的基本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二)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特定形式的社 会规范 (三)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在国家权力所及范 围内,法具有普遍约束力。法的普遍性也表现为普遍平等 对待性。法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 向。) (四)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法律以权利 义务为内容,意味着一定条件具备时,人们可以从事或不 从事某种行为,必须做或必须不做某件事)
哪些是企业需要支付补偿金的?只有两种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种是有固定期限合同到期终止的,企业需要给劳动者一定补偿。 第二种是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其他原因而灭失的情况下,也需 要给予一定的补偿。但第一种情况如果续签劳动合同,企业就不 需要支付补偿金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如果劳 动合同到期,企业要求以和原劳动合同同等条件或更好的条件要 求和劳动者续签,而劳动者拒绝的,那么企业既可以不用再续签 合同也可以不必支付补偿金。
用和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公司劳动用工管理相对一般企业更为复杂。突出的特点 是用工身份类别多,工种类别多、差别大,历史遗留问题复杂。 员工队伍中既有全民工、集体工,也有市场化用工、劳务工;既 有家属工、子女工,也有农民工;不同类别适用不同的制度政策。 上述各类员工既有技能要求低、社会供给充足的一般员工,熟练 技术型员工,也有知识含量高、市场争夺激烈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各类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难度很大。由于历史上隶属关系、 单位性质不同等原因,各单位之间工资收入、管理方式、退休待 遇、住房福利等劳动政策各不相同,社会用工更增加了统一规范 的难度。应建立完善员工异议沟通协商机制和内部劳动争议协商 调解机制,将争议化解在基层、处理在初期。
• 视同工伤的法定情形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的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 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 不得认定或视同工伤的法定情形 因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死亡的 酗酒导致伤亡的 自残或自杀的
• 工伤认定程序
自事故发生之日或职业病被诊断、鉴定之日起30 日内,职工所在单位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 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如在上述时间内,用人单位未提出认定申请,受 伤害职工/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自事故发生之日 或职业病被诊断、鉴定之日起1年内,提出认定
上述行政部门在受理之日起60日之内作出认定, 在20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 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对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 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经十届全国 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