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情景创设下对前后赤壁赋的鉴赏

浅谈情景创设下对前后赤壁赋的鉴赏

浅谈情景创设下对前后赤壁赋的鉴赏
[摘要] 前后《赤壁赋》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这两篇赋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先后夜游赤壁所著。

笔者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反映了作者意在借助孟秋和初冬之景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悲观失望政治不得志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 情景创设苏轼《赤壁赋》艺术感染力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对于语文教学要采用情景创设来导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作者的所有心态有充分的感受。

对于前后《赤壁赋》的赏析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来学习: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具体可以创设成如下情景:首先利用音乐声效《渔歌唱晚》带学生回到古文意境中,齐声诵读前《赤壁赋》想象诗词的意境及体验作者的情怀,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适时播放图景如“明月图”使学生更能感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后《赤壁赋》的朗诵可以播放《洞箫曲》和“赤壁图”来呈现情景,使学生对文章的意境有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对前后《赤壁赋》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背景资料: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夤夜泛舟游于赤壁后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虽然游玩是古代士大夫的闲情逸趣,但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官期间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巨大压力,想在山水间寻找慰藉以缓解压抑的心情。

这两篇赋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豁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此时适出针对两篇幅所创设出的问题,如“前赋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后赋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为接下来理解的内容在讨论方面做铺垫。

针对课堂创设的问题从个人理解方面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

例如可以出现这样的讨论情景“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景的清晰与模糊方面也表现得有所差异。

前者的情景描写相对淡化属于较为模糊的情景而后者在情景的处理方面则便显得历历在目属于较为清晰的,二者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们在动静态的描写方面也有所体现。

前者静态的自然情景反映衬了人物彼此不断地交谈所呈现的动态情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
围。

而后者人物描写几乎没有,相反环境描写则有动有静。

从“江流”到“断岸”,从“山高”到“月小”以及从“草木”到“孤鹤”都给人一种十分跳跃的自然情景。

所以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仍对现代写作有深远的影响。

前赋的情景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平淡心态,之后以环境为切入点开启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以对话掀起了整个故事的高潮并使作者的情感随之达到顶峰。

后赋则主要写的是环境的变化多端拉动着清节的转变。

前后《赤壁赋》的着眼点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就写作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前赋注重对话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而后赋则更多的写作用在了写景方面。

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复杂的心情。

另外在对于主旨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赋利用对话直接写情而后赋则借景抒情。


课堂上还有一些小组可能会从自然景物发现作者的情怀,例如“前《赤壁赋》写泛舟所见,让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描绘出秋江的清朗和纯净。

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晕染,那茫茫的江水、雾气、夜空就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让人不由陶醉其中。

文中开头先描绘出的宁静的自然画面,接下来为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手法。

从宇宙变化说到人生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人生短暂天地不变自然可悲;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又与我同生万物又与我同一都会无穷无尽。

天地间物各有主正如“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从而看淡人世间所有的荣辱、忧乐以及得失。

文章最后作者感慨到大自然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还有小组会利用对比的手法来讨论:“后《赤壁赋》较于前《赤壁赋》时间从七月到十月只过了短短三个月依然是赤壁下的清风明月,境界已大不同,深深的流露出悲观凄凉的心境。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凄凉已不同于前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空灵意境。

而作者“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神仙般的感觉已不复存在,而“江山之不可复识矣”更为此次出游奠定了凄冷的基调。

总之,后文中在叙事写景,与前文相比较,后文略显虚无飘渺表现出更多的遗弃尘世的思想。

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

”其实在学生理解讨论的时候就无形中对前后《赤壁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赏,教师此时可以适时引导:借助音乐,通过联想和想象,谈谈自己的感受与赏析中对箫声的描写,此时多媒体屏幕播放出提前设定的《月出》和《短歌行》两首诗,并让学生齐声朗诵后来对比前后《赤壁赋》从而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这样无形中使这节课的气氛得到了升华,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了作者的情怀,对于文章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总之,笔者在课堂上利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觉身处黄州赤壁,深切感受苏轼在创
作前后《赤壁赋》时的感伤情怀,并理解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能有振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笔间不经意间流露出那种浓郁的感伤色彩,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讨论文中多方面体现出的作者的心境。

笔者创设了小组合作时可能遇见的一些情景为例,体现学生对文章的赏析是相当有潜力的。

然而课堂上在情景创设方面的造诣很少有人提及实在可惜,以后在此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以及很深邃的探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傅东华.文学百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4] (美)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