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社会化:社会化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发展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反映个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察觉。
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
社会动机: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是一种内部刺激。
相符行为:指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相一致,或群体中一部分的行为与另一部分人的行为一致的现象,它主要包括从众,众从和顺从。
人际交往: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
利他行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交互作用,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连锁反应,其表现形式有流行、暗示、舆论、流言等。
社会心理学的伦理学原则1.研究必须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2.研究结果中涉及研究者个人的材料必须保密3.谨慎选择研究策略撰写研究报告1.题目。
体现研究报告的主题,一般在题目中点明题意2.研究的目的、意义。
要讲清楚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揭示出研究该课题的背景,即介绍过去有关类似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或意见分歧等。
3.研究方法。
要把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时间、条件控制等问题讲清楚。
4.研究结果与分析。
报告以图表形式把数据展示出来后,要结合典型事例做些简要分析和说明,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并使二者融为一体。
5.结论建议。
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
应简要的总结研究课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其结果,从研究结果中表明研究者的观点6.参考文献。
研究报告最后,研究者应介绍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曾阅读过的参考文献。
撰写要点1.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2.应着重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3.讨论与分析客观实在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1.1859年德国的M·拉扎鲁斯和H·施坦塔尔两人合作创办的《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为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前奏。
2.1857年,德国学者A·舍夫勒在其著作《社会躯体的结构及其生活》一书中,以社会心理、社会形态与社会生理的排列来解释社会的性质,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里学一词3.1908年,罗斯侧重于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的《心理学导论》这两本教科书的出版,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诞生了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早期孕育。
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卢梭,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本性,然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2.初创阶段。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
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该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也被称为“社会经验论阶段”。
代表人物:(三大直接理论)(德国民族心理学)M·拉扎鲁斯和H·施坦塔尔。
他们注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企图通过研究民族精神所产生的语言、风俗、宗教、神话、艺术、法律等社会现象来研究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
他们认为,民族乃是存在于一定时代和历史的社会,是绝对本质的社会。
(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黎朋等。
以群众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的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的心理现象是由于暗示与模仿的结果。
(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
把社会心理学体系完全建立在本能的假设上,他认为人的本能会影响到他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3.确立阶段。
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建立阶段,其具体特征为:由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并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
4.发展阶段。
美国社会心理学:主要取向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1)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2)采用现代最新技术(3)心理学化的研究倾向(4)忽略普遍理论的研究欧洲社会心理学:对美国社会心理学持批判态度,对其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挑战。
其主要论点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和重视理论研究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1.对实证主义的反叛,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2.对学科霸权的反叛,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社会化的内容1.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2.行为规范社会化3.社会角色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5.民族社会化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遗传素质2.社会文化3.家庭(家庭背景,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4.学校(1)教育内容和教科书。
谨慎选择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得以实现的保证之一。
选择教育内容必须遵循两条原则:其一是灌输给学生的内容必须经过选择,人们必须确定社会存在必须的一半的信念、态度、技能等,它们将成为所有孩子都会接受的共同因素。
其二是教育必须根据每个儿童“注定的特殊环境”发展其所需的身体、智慧与道德状况。
(2)教师。
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目的性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保证。
心理学者对教师威信和教师期待的作用研究比较多(3)教学组织。
对教学的组织,特别是贯彻于各种不同教学和评价方式方法中的教育理念,往往也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5.同辈群体。
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在个体的成长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6.大众传媒自我意识的功能1.组织功能,人们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存在自我参照效应,即人们对于有关其自身的信息能够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2.管理功能。
自我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及将来的打算。
使我们能够想象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长期的规划,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表扬和自我惩罚。
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表现1.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理想自我模式2.个体差异。
自我意识到了自律阶段就会变得我行我素,发挥出主动性与独立性。
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形态,成为其个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1.自我认知。
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通过对效能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和反省思考,自我认知能够理解与判断个人能力有关的信息,从而使主观的我能对客观的我进行正确的认知。
自我认知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活动经验,自我知觉,自我反省以及他人的评价与反馈,社会比较等个人及人际因素2.自我体验。
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也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的一种态度。
例如,自信,自卑,自满,自责,自我欣赏等。
、3.自我控制。
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其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发动作用,即人们按照特定的标准成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命令自己的言语器官和运动器官进行某些活动,遇到困难也不放弃。
而是制止作用,是主观的我根据特定情绪或特定要求抑制客观的我的言语与行动。
性别角色的特点1.功能分化与定型。
研究表明,人类在小群体中存在着典型意义的功能专门化,男子发挥着工具性功能,女子发挥着表达性功能。
在社交方面,男子表现出突出的能动性,而女子则表现出明显的合群性。
2.文化制约性。
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学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与强化,选择另一些则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
3.相对稳定性。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性别角色,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性的反应。
4.多样性。
性别角色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亚角色,一个特定的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甚至同一阶段,可能表现出性别角色的多种内容,同时,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随着情境的不同也表现出多样性。
第一印象特征1.表面性。
第一印象主要有个体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结合而产生。
个体最初认知他人时,总是先从外表来获得关于他人的表面印象2.片面性。
个体开始认知他人时,由于时间短暂,只能认识某些方面,其他方面却未曾接触,因此对其认识十分片面。
3.类化。
社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群体,也形成了不同群体的典型外部特征,因此,在形成第一印象的同时,个体总是根据自己表面与片面的认识,给对方加以分类。
4.归因。
个体在认识他人行为、获得第一印象的同时,都会根据其外部表现的特征推测其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第一印象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谈吐等,但是双方初次见面的所获得的印象只是一些表面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所以单凭第一印象作为继续交往的基础是不牢靠的。
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的认知才会愈来愈清楚,从而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社会认知的偏见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2.偏见就是刻板印象。
人们认知外界事物往往根据他们共同的特征加以分门别类,这种方法如果固定下来,以人作为对象时,就会导致刻板印象,形成不正确的认识。
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一个怀有偏见的人常常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这种倾向主要是过分强调了人们的共性,忽视了个别差异的多样性,以偏概全。
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人们往往在了解一些信息时就过早的下结论,持有偏见的人往往又加入了情感成分,以至于即使得到了确实可靠的信息,仍旧固执己见。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效应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清晰印象,起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归因偏差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的。
行为者本人对自身行为动机的归因不同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归因。
虽然上方认知到的是同一行为,但是行为者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情境,而他人则归因于该人的个人倾向。
行为者把自己的成果归因为个人倾向,而他人则可能归因于情境。
2.涉及个人利益与否导致归因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