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背PPT就够了【导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如何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社会思维、社会关系、社会影响。
重要观点:A.我们构建社会现实B.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也是很危险的C.社会影响塑造行为D.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E.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行为F.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相关:探寻自然关系观察研究:自然的、实验室的调查研究:问卷、访谈设计的问题:问题措辞、第三变量、社会赞许实验设计:探寻因果关系——控制、随机分配问题——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需求特征(所谓需求特征就是指受测者在实验中所注意到的线索或暗示,而这些线索会影响到实验或假设。
)解决:单盲/双盲实验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的优点:外部效度、实验真实性高,最小化参与者怀疑最大化自然和自发的行为。
实验室研究的优点:可以随机分配和控制变量。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区别:社会心理学:个体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其关系社会学:研究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及其发展趋势)人格心理学: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的差异区别: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研究者通过分析即时刺激,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来理解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实验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
社会学:关注群体和社会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变量,诸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理解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调查和参与者观察是主要研究方法。
【自我和他人】一、自我(泛指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1、自我概念自我中的认知成分,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不同发生变化,具有动态性。
包括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
自发的自我概念(spontaneous self-concept):在特定的时间点出现在个人意识中的身份。
是可被意识到的自我。
(身份:比自我概念更加具体,指个体认为能够界定或描述自己的那些特性,包括价值观、性别、特质等。
)社会身份理论社会身份理论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来感知自己和他人。
(社会身份:指个体关于和属于一定社会群体的知识以及对他而言这个群体身份的情感和价值重要性。
)最小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根据一些非常细小的特征或信息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群体。
——Tajfel 最小群体范式实验让被试完成统计屏幕上的点的任务,然后将被试分为两组。
告诉其中一组他们有高估倾向,另一组有低估倾向。
让被试对其他人进行资源分配任务。
实验结果:被试倾向于对自己有相似特征的人分配更多的资源。
最佳区分理论最佳区分理论任务,人们需要在求同需要和求异需要之间保持平衡。
求同需要和求异需要两者之间存在张力,个体不断的调整自己知觉到的相似性和独特性,以便报纸最佳的水平。
2、自尊自尊是自我中的情感部分,反应了人们对于自己的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来源于个人经验(早年的经历,受原生家庭影响很大)、别人的评价(镜像自我)、社会关系(被他人接纳)、社会比较和群体比较。
高自尊——正面:期待成功,愿意表现自我以获得表扬;对生活更加满意,较少抑郁;对关系满意,婚姻幸福。
自利判断:将积极时间归功为自己,并将消极事件归因为外部原因(即自我服务式偏见/自立归因偏差)。
经常想起个人成功的经历,并夸大个人的重要性(即自我中心偏差)。
高自尊——负面:对他人造成心理压力,对不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人抱有敌意。
受威胁时,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暴力的方法反应。
自恋:过于迷恋自己和自我膨胀的一种特质。
受到他人批评时,会做出敌对或侵犯性反应。
安全性高自尊:对自己持有积极地看法,有信心,不需要别人不断的赞美和确认来维持。
防御性高自尊:对自己持有积极的看法,但是很脆弱,容易受到打击和威胁。
下意识华裔自我,缺乏安全感。
一旦受到批评便做出消极反应,表现出浮夸、傲慢、敌对。
自我妨碍: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即为可能的失败找借口,以维持自尊。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概念:早已知道结果后, 对预见能力的夸大倾向。
例子:在某个友邻或熟人家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时,很多人喜滋滋地宣告:“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就知道他迟早会有出息的!”但是在这之前没有人会预测这个孩子会考上重点大学。
虚假一致性偏差/虚假特异性偏差: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和观点看作是典型的,普遍的行为;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道德标准等特质看得高于一般人。
自我评价维持理论:该理论认为,其他人的行为表现会威胁到个人的自我概念,而受到威胁的程度取决于别人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以及个人与该行为的关联程度。
如果某个朋友在自己珍爱的方面表现超过了自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疏远朋友;改变关于该方面对自己的重要程度认识;提高自己水平以超过朋友。
3、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人们关于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表现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控制点(focus of control):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控制点人们认为事情的结果取决于外部还是内部原因。
内部控制点:命运由自己控制。
外部控制点:命运由外部力量决定。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versus self-determination)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从而使得他们就算之后处于一种可以逃避惩罚的条件下也只会被动的畏缩。
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完全没有作用,习得性无助发生的过程: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知觉到无法控制——习得性无助。
自我实现的信念(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Beliefs:自我实现的预言,指一个人对他人的错误期望导致他人表现出所期望的特征和行为。
例子:老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表现。
在这个研究中,男性大学生被试得到一个有魅力的或没有魅力的女性的照片,然后让被试给不相关的女生打电话。
误认为在跟有魅力的女生通电话的男生表现地更温柔一些。
这些女生因此也表现得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友好的、和可爱的。
4、自我表达印象管理(自我呈现):想展示一种受赞赏的形象。
努力控制我们给以他人的印象,以获得期望的结果。
【自我监控高的人会根据周围的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人格特质:个人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在情感、思想和行动想表现出的一致性,使得自己与别人有所区别。
6、自我知觉对自己的能力、抱负和状态等的认识和了解。
主要途径包括镜像自我和社会比较。
镜像自我:指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from 库利),进一步可以理解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from乔治·米德)社会比较理论: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from利昂·费斯廷格)。
包括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
社会比较可以为个体提高自信心,并且成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础。
但是当比较建立了不实际的标准,这些功能都会失效。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的态度不是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
(前提条件:行为是自主发生的;内部线索委托;缺乏外在反馈)→【过度合理化效应】例子:我又吸烟了,我肯定很喜欢吸烟。
表情/步态对我们的影响。
过度合理化:人们通过关注周围的情景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e.g.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会削弱他们的自己知觉——因为兴趣而去做)当个体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反应。
1、报酬是针对人们的成就,就会增加个体内部动机2、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了他们的努力,那么就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自我展示理论:假定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
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我们通常会表现出与自己的行为一致的态度。
二、对他人的认知1、社会知觉指人们运用所能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从而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的过程。
并非只限于形成印象,还涉及对有关信息进行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认知过程。
人格特质:个人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在情感、思想和行动想表现出的一致性,使得自己与别人有所区别。
核心特质:也称中心特质,指最能说明一个人人格的特质,是人格的“构件”。
一个人的人格由几个彼此相联系的核心特质组成,核心特质虽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Asch实验:条件词为热情的-冷酷的,有礼貌的-粗鲁的,会使得别人对相关其他特征的描述产生影响。
结论:一些特质可能比其他特质更重要, 也就是与大量其他特质是相联系的。
比如:热情和冷漠。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Halo Effect:人们更倾向于对他人形成评价上一致的印象。
(可以是正性的/负性的),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首因效应:认知者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做出判断,最初印象形成后,对后来的信息就不重视的现象,也叫“先入为主效应”近因效应:在多种信息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信息的现象,也叫“新颖效应”2、归因Covariation Model (Kelley, 1967)的共变模型共变模型指出人们试图发现一个特定效应和一个特定原因是否在不同的情境下共同发生。
一贯性——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是否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一致性——其他人在这个效应下是否也有相似的反应区分性——在其他类似的刺激条件下,那个人的反应是否也和此效应情况下相似。
我们可以根据共变模型来对一个人的行为做出常识性归因。
例子: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折扣原则”认为如果有多种可能原因存在的话,我们不大轻易把结果归因于任一特定原因。
即如果在对日常行为的解释中,如果出现了其他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我们会对已经作出的归因大打折扣。
例子:如果一个陌生人对你特别热情,你首先会认为是因为她很善良,很热心;如果你知道她是一个推销员,那么你首先认为因为她很善良的概率下降,因为有可能是因为她需要你买东西才对你特别热情;如果你还知道他们的销售量和奖金联系十分紧密那么你认为她对你热情的原因是因为她善良、热心的比率又会下降。
归因偏差——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原因分析与观察者对同一行为的分析不一致。
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作用,观察者倾向于强调个人特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