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齐大山铁矿资源储量核实设计二O一六年三月目录1.前言 (1)1.1目的任务 (1)1.2位置、交通 (1)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1)1.4矿权设置情况 (3)2.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7)3.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11)3.1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11)3.2勘查区地质特征 (11)3.3矿石的选冶情况 (19)4. 工作部署 (19)4.1指导思想 (19)4.2勘探类型 (19)4.3总体工作部署 (20)4.4主要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 (20)4.5工业指标 (23)5. 工作安排及实物工作量 (24)5.1工作安排 (24)5.2设计实物工作量 (24)1.前言1.1目的任务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是一设计年产1700万吨铁矿石的大型露天矿山,是鞍钢集团主要铁矿石基地之一。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采矿证于2016年11月到期,为了满足矿山采矿证延续要求,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将委托符合勘查资质要求的地勘单位对鞍钢集团鞍山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进行资源储量核实。
具体任务是:在充分利用和研究原有地质勘探和矿山生产资料基础上,对矿山资源储量进行核实,估算出采矿证内铁矿资源储量,提交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1.2位置、交通齐大山铁矿位于鞍山市北东12km,行政区划隶属于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管辖,见交通位置图。
矿区交通十分方便,由矿区有柏油公路通往鞍山市,并有环市铁路通过矿区,与鞍钢其它矿山及选厂相通。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本区地貌为东高西低的低矮丘陵山地,山脉走向大致成西北-南东向,山势平缓,比高不大(在100~200m之间)。
少部分由含铁石英岩构成陡峭山脊,原最高峰齐大山标高234.67m,经过露天开采现已变成采坑(坑底标高-207m),现在区内最高峰位于矿区南部,标高133m。
矿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有一条沙河支流由3850~4150剖面间流过,河床宽度1~5m,河床坡度1/200。
枯水季节干涸无水,只有在夏秋雨季时有溪流。
常年平均流量为:0.0026m3/s。
据记载1955年测得水位抬高到46m标高时洪水流量为7.7m3/s。
矿区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温度最高为七、八月份,平均24.9~26℃,最高气温为36.9℃;最低为一月份,平均-13~-15℃,最低气温-30.4℃,年平均温度为8.8℃。
一般从十一月下旬开始下雪,翌年四月初终雪,一次积雪深度一般在10~15cm。
最大积雪深为26cm (1959年11月14日)。
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为封冰期;平均冻土深度91cm,最大冻土深度为118cm,翌年三月中旬解冻。
多年平均降水量720.6mm,年最大降水量994.5mm(1975年),月最大降水量416.7mm(1985年7月),日最大降水量236.8mm(1975年9月1日)。
降水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58.5mm。
四月份风速最强,平均为5.4m/s;八月份最弱,平均为2.7m/s。
有明显的季节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一般在18~24m/s。
历年来最多风向为西南风。
鞍山市地处辽宁南部,根据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第四代),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处于Ⅶ度烈度带,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
在有历史记载的公元419年~1994年间,辽南包括临近海域共发生破坏性地震(Ms≥4.75)31次。
最强的一次地震发生于1975年的海城地震,里氏7.3级。
鞍山市工业发达。
著名的鞍山钢铁公司位于鞍山市。
鞍山市是一个以冶金、机械为主的工业城市。
市区范围内主要有齐大山铁矿、东鞍山铁矿、大孤山铁矿、眼前山铁矿以及胡家庙子铁矿等五个大型露天矿山。
中小型铁矿星罗棋布,构成了鞍山市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的基础农业以粮食为主,主要为玉米和水稻,盛产南果梨和苹果。
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有全国著名的千山风景区和玉佛山风景区,旅游业目前发展迅速,已成为鞍山市主导产业之一。
1.4矿权设置情况本矿区设置有一个采矿权。
采矿权人为鞍钢集团鞍山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即现在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矿山名称为鞍钢集团鞍山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即现在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经济类型是国有企业,开采矿种为铁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设计生产规模1700万吨/年。
矿区范围由76个拐点圈定,见下表,矿区面积2.59km2,开采深度为138~-270m。
采矿许可证证号为2100000620212,有效期限为壹拾年零捌月,由2006年3月至2016年11月,由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3月11日颁发。
采矿权区范围拐点坐标表2.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齐大山铁矿床矿体分布于60剖面线~4657剖面线之间,历经多期地质勘查工作,现将主要三期介绍如下。
第一期:1954~1958年,为落实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中“大力发展鞍山钢铁公司”的政策,扩大鞍钢铁矿石的供应矿山及其后备基地,冶金工业部地质局鞍山分局402队进行了以槽探、钻探为主的勘探工作,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见下表。
勘查范围为齐大山铁矿60~3000剖面线之间,并于1958年4月由冶金工业部地质局鞍山分局402队提交了《樱桃园至王家堡子三矿区铁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
报告共获得储量90671.1万吨,其中A2+B+C1级54165.5万吨,占储量的59.74%,C2级36505.6万吨,该报告于1958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以“第186号”文审批通过。
第二期:1973~1976,年为满足鞍钢“五五”期间对铁矿石的迫切需要,鞍钢地质勘探公司402队在1954~1958年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对本区进行了以钻探为主的勘探工作,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见下表。
勘查范围为齐大山铁矿2000~4657剖面线之间,于1976年11月提交了《辽宁省鞍山市王家堡子铁矿区地质勘探总结报告(1973-1976)》。
该报告共获保有储量73637.25万吨,其中A2+B+C1级39711.0万吨,占储量的53.93%,C2级33926.25万吨,该报告于1978年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以“【78】冶地字第273号”文审批通过。
齐大山铁矿以往投入主要实物工作量表第三期:1978年,鞍钢地质勘探公司根据1978年1月冶金部地质司的要求,对齐大山铁矿所有过去勘探资料进行整理,在做到“五个统一”的基础上编写相应的简明的文字报告。
本次工作是以收集和整理齐大山铁矿以往勘探资料为主,未投入实物工作量,只是以1976年底矿山采场现状为基础,重新计算了齐大山铁矿的保有矿量。
工作范围为齐大山铁矿全矿床,即齐大山铁矿60~4657剖面线之间,并于1978年5月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齐大山铁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
该报告总结了1976年以前本区各期的地质工作的成果,共获得表内矿储量140993.9万吨,其中表内矿A2+B+C1储量76483.5万吨, 表内矿C2储量64510.4万吨;表外矿储量13948.2万吨,其中表外矿A2+B+C1储量7067.2万吨, 表外矿C2储量6881.0万吨;表内、表外合计总储量为154942.1万吨,其中A2+B+C1储量83550.7万吨, C2储量71391.4万吨。
报告于1978年10月由鞍钢矿山公司审查批准,同时交付矿山生产使用。
本期报告是本次核实的主要依据。
综上所述,齐大山铁矿地质勘探程度已达勘探阶段。
2009年6月,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受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的委托,对齐大山铁矿进行了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并于2011年3月提交了《辽宁省鞍山市鞍钢集团鞍山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扩界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以“辽国土资储备字[2011]080号”文批准资源储量:截止2009年6月底,采矿证内保有资源储量402105.9千吨,其中工业品位矿资源储量369250.6千吨,低品位矿资源量32855.3千吨,;拟扩界区保有资源量242870.8千吨,其中工业品位矿资源量156813.0千吨,低品位矿资源量86057.8千吨;扩界后区内保有资源储量644976.7千吨,其中工业品位矿资源储量526063.6千吨,低品位矿资源量118913.1千吨。
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〇一队受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的委托,对齐大山铁矿进行了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并于2012年5月提交了《辽宁省鞍山市齐大山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储备字[2012]208号”文批准资源储量:截止2011年3月31日,齐大山采矿证内工业铁矿石31445.08万吨,低品位矿石1840.11万吨。
3.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3.1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鞍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的辽东台隆之太子河~浑江凹陷的西部,整体构成以中太古代铁架山花岗杂岩体为中心,晚太古代钾质花岗岩环绕,鞍山群作为孤岛状包体残存于花岗岩之中的基底构造格局。
其上局部残留有早元古宙辽河群变质岩系和晚元古宙~古生代沉积盖层。
属于辽东山地丘陵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上,东南部属于辽东丘陵山地的边缘部分,所以广泛出露有早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系和以花岗质岩石为主的岩浆岩,局部地区出露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岩系和中生代以花岗岩为主的侵入岩。
西北部地区为下辽河平原的东部边缘,广泛覆盖有新生代第四纪沉积物。
区域内鞍山群地层赋存有两个大铁矿带,即南北铁矿带和东西铁矿带。
南北铁矿带北起樱桃园,南至西大背,其中包含有齐大山、祁家沟、胡家庙子、西大背和张家湾等多个大型铁矿床,该矿带累计查明铁矿资源储量32亿吨左右,本次核实矿区范围即在本矿带上。
东西铁矿带东起谷首峪,西至西鞍山,其中包含有西鞍山、东鞍山、黑石砬子、大孤山、小孤山、关门山、砬子山、眼前山、谷首峪等多个大中型的铁矿床,该矿带累计查明铁矿资源储量53亿吨左右。
3.2勘查区地质特征3.2.1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太古界鞍山群、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太古界变质岩为鞍山群樱桃园岩组,其原岩组合是以粘土质~半粘土质岩硅铁质沉积为主,含少量安山质凝灰岩,已知厚度大于600m。
地层走向310~335°,倾向南西,局部倒转,倾角大于75°,其层序如下: (1)下部片岩夹薄层含铁石英岩层主要岩性为绿泥石英片岩、绿泥滑石片岩及绢云母石英岩。
它们沿走向和倾向均有相变。
因受花岗岩化作用其真实厚度已不易量得,东南部最厚,可达200m,向北西端逐渐变薄,到2400线以北厚度仅20m。
(2)条带状含铁石英岩层本层即为区内铁矿层,是以往各期勘探的对象,走向延长大于5000m,厚度200~250m之间。
(3)上部千枚岩夹薄层含铁石英岩层本层分布于主矿体上盘,出露不多,被辽河群和第四系不整合复盖,厚度超过3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