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该同学进行的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3)该同学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案例11:
教材中实验【6-9】
现象 结论
碳 物理性质 化 可燃性 学 还原性 性 质 毒性
一氧化碳
佳题选编
3、(2004年辽宁省中考题)人们在利用物质的 某些性质时,可能有利也可能带来危害。请你仿 照示例,选择一种气体,填写下表。
的同时,另一些变化又在产生氧气,并且维持一种动态平衡。 科学研究发现,地球的再生氧气主要来源于地球臭氧层电场 电流对水分子的电解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下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 的主要途径:
根据上图,运用你学过的有关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写出自然界中两种不同类
型的消耗氧气的途径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模拟(1)中消耗氧气的一种变化。将实
验方案写在下面。
(3)在实验中,为了获得少量氧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
含有 元素的物质,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实现。请你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在实验室里产生氧气的一个变化

(5)从图中可以看出,碳和氧的循环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种自然过程。事实上,地球上的碳只有0.9%参与循环,99.1
%都固定在岩石圈中,然而,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质 无色 无气味 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与H2O反应 CO2+H2O=H2CO3(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H2CO3=CO2 ↑ + H2O(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与石灰水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H2O
碳、氧循环,请你提出两点措施

物质 示例:氢气
有利于的一面 (用途)
不利的一面( 危害)
可用作火箭推进剂
使用不当容易引起 爆炸
4、(2003年盐城市中考题)有两瓶无色气体,
它们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多种方法可将它
们区别开来。请你模仿示例要求,列举两种鉴别
方法。
示例: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瓶口中,复燃
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用,已经影响到自然界中碳、氧循环。
①在上面叙述中所说中碳、氧循环是指
的循环。
A.碳和氧的单质 B.氧气和二氧化碳 C.碳元素和氧元素
②根据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示意图,试分别写出一个自然界
中产生和消耗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
;消耗二氧化碳的反应

③为了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的趋势,维护好自然界中
(三)用途
1、光合作用 2、灭火 3、化工原料 4、气体肥料 5、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致冷剂,
常用于人工降雨
(四)温室效应
1、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臭氧(O3) 氟卤代烷(商品名称叫氟利昂)等
2、温室效应的危害
两极的冰川融化 海平面升高 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土地沙漠化 农业减产等
Cu + CO2
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
3、用途
冶炼金属 燃料
探究案例5:
教材中实验【6-4】
问题:1、从上述实验中,你可获取哪些结论?
探究案例6:
教材中实验【6-5】
猜想:如果将水倒入集满二 氧化碳的质地较软塑料瓶中,立 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 么现象?
你的猜想
实验现象
获取的结论
探究案例7:
方法1:

方法2:

5、(2005年菏泽市中考题)H2、CO2、CO、CH4四 种物质中,某种物质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具有与其他
三种物质不同之处(其他三种物质在这一点上则有相同或
相似之处),请按要求及示例填写下表。(若举出三种正 确答案,可得3分;有四种及以上答案可奖励1分。)
物质
该物质与其它三种物质不同之处
教材中实验【6-6】
问题:1、从该实验中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2、通过该实验,你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佳题选编
1、(2004年福州市中考题)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 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下图进 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
Ⅰ、纸花变化红 Ⅱ、
Ⅲ、纸花不变色 Ⅳ、
C

H2CO3
O2
点 燃
CO2
CO
CaCO3
2、(2006年威海市中考题)实验与探究:追踪氧气和二氧 化碳的足迹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 的氧气,每秒钟可达l万吨左右。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 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一些化学变化在消耗氧气
例:H2 H2组成上不含碳元素,其它三种物质均 含有碳元素
练习:请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
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填入 下表。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消耗途径
佳题选编
6、(2003年南京市中考题)仿照下图中C→CO转化 的表示方法,将下图中C、CO、CO2 、H2 CO3 、CaCO3 等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用“→”连接起来,并在箭头 旁标明必须的其他反应物及反应条件。
3、怎样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加?
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 严禁乱砍伐森林等
二、一氧化碳(CO)
1、物理性质 无色 无气味 气体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CO + O2 (2)还原性
2CO2
CO + CuO (3)毒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