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泗阳九年级语文上册画山绣水学案苏教

泗阳九年级语文上册画山绣水学案苏教

4 画山绣水典案一:教学案例【导学目标】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3.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一、从名句导入新课,明确本文题目的含义自古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桂林的水,漫江碧透,逶迤萦回。

举世闻名的漓江流经桂林、阳朔,在梧州汇入西江。

自桂林至阳朔,奇峰重叠,山水相依,茂林修竹,田园似锦,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

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拔起峭峻,山色青黛,宛如碧玉。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下千古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作者杨朔以“画山绣水”为题目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明确:桂林的山水美如画,美如绣。

“画山绣水”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

二、赏析文章(一)赏读第一至三段。

1.学生齐读前三段,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①清奇峭拔;②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

思考: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明确)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比喻的手法,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峰石的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之景。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两种修辞手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仿写略。

(二)赏读第四至五段。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面取一个题目。

明确:①漓江水色图;②鱼鹰捕鱼图。

提示:恰当的修饰词、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明理由。

(三)简述第六至十五段介绍的几个传说故事。

(四)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总结。

1.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2.明确主题:不忘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

经典案例二【预习提示】查找相关资料(桂林、新疆等地的旅游资源)。

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导学目标】(见经典案例一)【评价任务】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赏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

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亮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

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用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游桂林的山水。

1.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

2.揭示文题,说一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的印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

教师指导语:知晓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要想真正把握文章的内涵,还应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4~15):写桂林到阳朔一段漓江上的景色和关于山名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16~17):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三、研读赏析教师指导语: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

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句子说一说。

1.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

2.比比看谁读得好。

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

师生交流评价,然后全班朗读,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

四、拓展探究1.请你为桂林山水写一个广告语或一副对联。

2.学生试写,然后交流。

五、布置作业请你依据课文内容,为桂林山水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1.请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学生跳读课文,然后回答)2.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

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老师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图片复述传说故事)3.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4.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学生思考交流)三、拓展思维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有没有关于景点的美丽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这些优美的传说呢?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四、布置作业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画山绣水⎩⎪⎪⎨⎪⎪⎧清奇峭拔⎩⎪⎨⎪⎧水:碧绿碧绿,叫人心醉山:瘦骨嶙峋,玲珑剔透江山如诗如画⎩⎪⎨⎪⎧漓江水色图鱼鹰捕鱼图山岩名及有关传说⎩⎪⎨⎪⎧⎭⎪⎬⎪⎫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凝聚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感情:面对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典案二:导学案例4. 画山绣水学习目标1.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2.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

3. 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学法指导1.杨朔的这篇散文描写桂林山光水色富有诗情画意,整篇文章有一个主旨性话语,写出了作者漓江游的总体感受。

朗诵作品后你能找出它来吗?2.本文富有文采,杨朔是把散文当做诗歌来创作的,请多“吟哦讽诵“,品味语言上的妙处。

第2、3、5自然段力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背诵要求。

课前预习相关链接1.杨朔(1913~1968)蓬莱城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7年在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西北、广西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6年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50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写出了他的名篇《三千里江山》;1952年写出了小说集《中国人民的脚步声》,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杨朔散文选》和《杨朔短篇小说集》等。

2.关于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风光的赞美。

在桂林方圆百余公里的范围内青山碧野,奇峰林立,秀丽的漓江蜿蜒曲折,穿城而过。

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程两岸,“无数青山浮出水”,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桂林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咯斯特)地区,几亿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石灰岩。

由于地壳变动,大海深处的岩石隆起,海水退去,才使这里成为陆地。

之后,又经过七千万年的风化,才最终发育成千峰耸立、碧水萦绕、岩石奇丽、洞境深邃的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漓江胜景除城区的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山、象鼻山等之外,自象鼻山顺流南下,直至阳朔,一路奇峰屏列,碧水潆洄,青山如出水芙蓉,绿水如锦罗飘带,真是“一江流水千幅画”,“天然美景胜图画”,泛舟江上,如置身于迷人的天然画廊,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游漓江可以从桂林市区解放桥南的客运码头乘船,一路经“大象汲水”的象鼻山,“月岩通透”的穿山,“塔穿峰巅”的塔山,“昂冠振羽”的斗鸡山,瓷瓶倒卧的净瓶山,游船驶过相思江口,沿岸有“龙门古榕”、父子岩、磨盘山、“碧崖婚姻”“九牛三洲”“望夫仙石”等胜景,过了草坪圩,进入阳朔县境,迎面就是“冠岩幽境”。

(陈浩然:《中华览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知识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cuán )峭拔()恍惚(huǎnghū)贮藏()崭新()恬静()黑黝黝(yǒu )玲珑剔透(tī)嶙峋(línxún)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比喻精华。

品评——评论高下。

杰作——特别出色的作品。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恬静——安静、宁静。

清奇——美妙、奇丽。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课堂探究一、导课激趣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

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

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

“画”和“绣”一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其中蕴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采。

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致优美。

二、检查预习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

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

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

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6.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