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耙斗装岩机管理制度111

耙斗装岩机管理制度111

耙斗装岩机安全管理制度为了加强耙斗装岩机(简称耙装机)在安装、操作、移动及固定等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一章耙装机安装、拆除第一条耙装机下井前,应检查各部分及附件是否齐全、牢固、可靠,并在地面进行总装及试运转,运转正常后方可下井。

第二条耙装机下井时要分解运输,即将耙斗、中间槽及卸料槽分别装车,绑捆牢固。

运到工作地点再组装。

㈠安装前检查安装区域内的巷道顶板支护及其他安全情况;㈡安装前检查轨道铺设情况,轨道铺设质量应符合有关规定;㈢先将中间槽安装在台车上,再安装耙斗,最后安装卸料槽;㈣安装前,事先在安装地点在巷道顶板合适位置打3~5根起吊锚杆,再用手拉葫芦进行起吊安装。

手拉葫芦及起吊锚杆的起吊能力要大于被起吊耙装机(或耙装机构件)重量的5倍,起吊锚杆、手拉葫芦、钢丝绳套等起吊工具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钢丝绳直径不得小于18.5㎜。

严禁使用铁丝捆绑起吊耙装机(或耙装机构件);㈤应垂直起吊耙装机(或耙装机构件),当不能垂直起吊时,起吊偏斜角度不能大于5°;㈥在平巷起吊时,手拉葫芦操作人员及其他人员必须站在起吊范围3米以外的位置;在上山起吊时,手拉葫芦操作人员及其他人员必须站在起吊前方、且在起吊范围3米以外的位置。

严禁起吊下方有人;在下山起吊时,手拉葫芦操作人员及其他人员必须站在起吊后方、且在起吊范围3米以外的位置。

严禁起吊前方有人;㈦在上山或下山安装耙装机时,在台车到达安装位置后,先进行固定,同时采用卡轨器和地锚两种固定方式,耙装机在上、下山固定有关具体要求见第二章;㈧安装完毕后,进行试运转,试运转前必须检查电源、电压与电动机额定电压是否相符,若不符时禁止使用。

第三条拆除耙装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㈠在平巷拆除耙装机时,拆除顺序:先拆除卸料槽,其次为耙斗,最后为中间槽。

事先在巷道顶板合适位置打起吊锚杆,锚杆锚固力不得小于50KN。

用¢18.5㎜的钢丝绳套住卸料槽后,再用额定起重量不小于8T的手拉葫芦吊住卸料槽,要求手拉葫芦处于张紧但非受力状态。

而后依次卸掉连接处的螺栓。

最后将卸料槽、中间槽及耙斗装车。

卸料槽拆除也可以先在卸料槽下放置一辆矿车,矿车与卸料槽用枕木和木楔垫实,并绑捆牢固。

然后卸掉卸料槽与中间槽连接处的螺栓。

㈡不得在斜巷拆除耙装机。

在斜巷使用的耙装机需要拆除时,先将耙装机运输到平巷后再进行拆除。

若因耙装机出现故障需要部分拆除时,应编制专项安全措施。

第二章耙装机固定第四条必须将台车下的四个卡轨器固定在轨道上,卡轨器上使用的螺栓直径不得小于M20。

在平巷可采用在卸料槽尾部两端安装两个撑腿,将卸料槽撑稳,或用钢丝绳套住卸料槽尾部悬吊在巷道顶板上,钢丝绳直径不得小于18.5㎜,再用锚杆或固定楔固定,要求固定牢固可靠。

第五条在斜巷使用耙装机装岩,或在斜巷变平后耙装机距上变坡点小于15米时,应注意以下事项:㈠除用卡轨器固定外,还必须分别用2根地锚固定在巷道靠近底板的两帮上,以防下滑。

地锚采用在巷道两帮分别打2根¢20㎜树脂锚杆,锚杆长度不小于1200㎜,再用¢18.5㎜的钢丝绳将耙装机固定在锚杆上。

固定用的钢丝绳必须紧固有效。

㈡耙装机卸料槽尾部必须用钢丝绳套住后悬吊在巷道顶板上,钢丝绳直径不得小于18.5㎜,再用锚杆或固定楔固定,要求固定牢固可靠。

固定用钢丝绳不得用少于2个U型卡进行固定,U型卡型号。

第六条耙装机尾轮用固定楔或锚杆配绳套固定在工作面。

尾轮的悬挂位置视巷道的情况而定,一般悬挂在工作面岩堆面300~1000㎜高度为佳。

第七条固定楔楔入岩(煤)体深度,软岩包括煤中不得小于1000㎜,硬岩中不得小于800㎜。

用锚杆固定尾轮时,软岩包括煤中锚杆长度不得小于1600㎜,锚固长度不得小于700㎜。

硬岩中锚杆长度不得小于1200㎜,锚固长度不得小于700㎜。

第八条禁止将尾轮挂在棚梁或支护锚杆上。

第三章耙装机操作第九条耙装机的防护装置有:㈠封闭式金属挡绳栏,防止钢丝绳跳动伤人;㈡在司机操作一侧的护栏,防止在装岩过程中钢丝绳与耙斗摆动较大而出现耙斗出槽、钢丝绳弹跳伤人和耙斗摆动较大掉矸伤人;㈢护身柱或挡板。

上山掘进的倾斜井巷倾角大于10°时,在司机前方打护身柱或设挡板;倾斜井巷倾角大于20°时,除了在司机前方打护身柱或设挡板外,在耙装机前方还要增设固定装置,防止机身矸石和物料滚落伤人;㈣防止机身下滑设施。

倾斜井巷使用耙装机时,必须防止机身下滑的措施,如地锚、道卡等。

㈤耙矸喷雾装置。

第十条耙装机操作前,司机应检查以下情况是否达到以下要求:㈠顶板完好,支护要牢固;安设固定楔,挂好尾轮;㈡导向轮、尾轮悬挂正确,安全牢固,滑轮转动灵活;㈢钢丝绳磨损、断丝不超过规定,在滚筒上排列整齐;㈣耙装机固定符合作业规程规定,卡轨器紧固可靠。

司机操作一侧距离巷壁的距离必须保持在700㎜以上;㈤机器各部位连接可靠,连接件齐全、坚固;各焊接件,应无变形、开焊、裂纹等情况;㈥确认上列各项无问题时,通知工作面人员撤离后方可送电进行试车。

试车前应发出信号。

第十一条使用耙装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㈠装岩前,必须在矸石或煤堆上洒水和冲洗巷道顶帮;㈡耙装机上必须有照明装置,耙装机作业时必须照明;㈢耙装机绞车的刹车装置必须完整、可靠;㈣在拐弯巷道装岩时,必须使用可靠的双向辅助导向轮,清理好机道,并有专人指挥和信号联系。

第十二条在耙装机启动前包括试车及工作期间,在耙斗运行范围内以及耙装机附近3米范围内除耙装机司机外,严禁有人。

第十三条耙装工作结束后,应将耙斗开到耙装机前,操纵手把放在空档位置,关闭耙装机,切断电源,锁好开关,卸下操作手把。

第十四条当耙装机出矸与工作面凿眼、锚网支护等工序平行作业时,耙装机的尾轮最前端固定点至工作面的距离不得小于8m。

耙装机工作期间,严禁人员进入耙斗运行区域内。

第十五条当采用耙装机出矸需要人力推车至卸料槽下方时,必须待耙装机停止运行后,才能将矿车推至卸料槽下方。

严禁在耙装机运行期间人力推车至卸料槽下方。

第四章耙装机移动第十四条耙装机距工作面一般25~30m时移动一次,移动后耙装机距工作面一般不小于6m。

耙装机距工作面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在作业规程中应明确规定。

第十五条在平巷中移动耙装机时,按以下要求进行操作:㈠首先检查轨道铺设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再整理电缆,检查电缆长度,拉好电缆。

㈡用钢丝绳将耙斗固定在中间槽前端,以确保中间槽、台车与卸料槽平衡。

再在卸料槽下放一辆矿车,矿车与卸料槽之间垫上枕木,枕木应垂直矿车放置,枕木与卸料槽之间应留有3㎜以上的活动间隙。

以增加耙装机的稳定性,防止在移动过程中耙装机偏斜或歪倒。

矿车与耙装机之间采用连杆连接,不得有采用三环链、钢丝绳等软性连接。

然后松开卡轨器。

㈢在具备采用蓄电池式电机车或绞车牵引的巷道移动耙装机时,应首先采用蓄电池式电机车牵引,其次是绞车牵引,不得采用耙装机自身牵引。

若用绞车牵引移动时,要有信号装置,并指定人发信号。

当不具备采用蓄电池式电机车或绞车牵引只能采用自身牵引移动耙装机时,牵引速度要均匀,不应过快。

耙装机移动到预定位置后,按第二章有关要求将耙装机固定牢固。

第十六条在平巷曲线巷道移动耙装机时,先拆下卸料槽放在平板车或矿车上,并捆绑牢固。

再将耙装机的簸箕口移至安装地点。

可采用蓄电池式电机车绞车或绞车牵引。

当采用绞车牵引时,导向轮必须固定在曲线弯道外侧,且每相邻两次导向轮固定点钢丝绳夹角不得大于10°,牵引速度不得大于2m/min。

指挥人员应站在牵引钢丝绳受力回弹的外侧,且距钢丝绳1.5米范围以外。

当采用蓄电池式电机车推进时,推进速度不得大于3m/min。

第十七条在上山或下山使用的耙装机移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㈠移动前先将簸箕两侧及前端清理好,铺好轨道,提起簸箕离轨道面50㎜以下,并有足够长度电缆;㈡上山移耙装机:移机前先对绞车钢丝绳、钢丝绳连接装置、轨道铺设质量、信号、牵引回头轮等进行认真检查。

事先在工作面或巷道帮部合适位置安装2~3根¢20㎜树脂锚杆将牵引回头轮固定,锚杆长度不小于1200㎜,锚固力不得小于50KN。

移机要由区队长或跟班领导统一指挥,上山移机时耙装机应采用绞车配牵引回头轮牵引。

移机时耙装机机尾斜撑不准去掉或抬起,移机时耙装机前方、下方不准有人,绞车司机进入躲避硐室,严防耙装机突然移动或下滑伤人。

移机前根据耙装机型号、巷道坡度计算绞车牵引力及钢丝绳安全系数。

准备工作完成后由指挥人发出移机信号,小绞车司机听清信号即可送电。

开动绞车将耙装机适当拉紧,以防松开卡轨器后耙装机突然前窜。

司机将制动闸把压紧,松开卡轨器螺栓及其他固定装置,检查无误、人员躲至安全地点后,指挥人员发出信号,绞车司机操作绞车缓慢牵引耙装机。

牵引过程中如阻力较大时应停止牵引,压紧制动闸手把,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牵引阻力过大时严禁强行牵引。

耙装机移至预定位置后,指挥人员发出信号,司机停止牵引,将耙装机斜撑撑牢,上紧卡轨器,然后安装其他固定装置。

耙装机固定牢固后,由指挥人员作最后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发出信号,松开绞车牵引绳。

上山移机严禁采用耙装机自身牵引;㈢下山移耙装机:下山移机时,应利用绞车下放。

松卡轨器前应先用绞车适当拉紧耙装机,防止耙装机在松开卡轨器时上窜。

耙装机下放速度不得太快,防止机器掉道和机身歪斜伤人,耙装机前方及两侧不得有人。

第十八条若用手拉葫芦起吊移动耙装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㈠手拉葫芦额定起重量不得小于5T。

耙装机上起吊点数量不得小于3个,所有起吊点合成的中心与耙装机的重心重合;㈡严禁使用支护锚杆作起吊锚杆,起吊锚杆锚固力不得小于50KN;㈢起吊和下放时耙装机两侧受耙装机倾覆威胁区域内不得操作手拉葫芦,且严禁有人员停留。

第十九条由平巷进入斜巷、且转角为90°的巷道内移动耙装机时,必须先拆除卸料槽后装车,并捆绑牢固。

再将耙斗移至安装地点,最后利用起吊移机时,应严格执行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在耙装机移动过程中,耙装机两侧严禁有人停留。

第五章耙装机复道第二十一条耙装机在平巷掉道后复道时,应注意以下事项:㈠耙装机在平巷掉道后,若采用手拉葫芦起吊复道时,应严格执行第十九条中规定;㈡若用千斤顶复道时,先拆除卸料槽。

在卸料槽下放一个矿车,矿车与卸料槽之间用枕木垫实,然后卸下连接处的螺栓,卸料槽拆开后推至距台车一定距离,以便于耙装机台车部分复道。

再用¢18.5㎜的钢丝绳将中间槽套牢后与顶板上的起吊锚杆相连,要求钢丝绳必须处于张紧受力状态,以防止耙装机在复道过程中倾覆伤人。

第二十二条耙装机在斜巷掉道后复道时,应注意以下事项:㈠先用功率不小于25Kw绞车拉紧耙装机,绞车钢丝绳必须处于张紧受力状态。

然后再用¢18.5㎜的钢丝绳将卸料槽套牢后与顶板上的起吊锚杆相连,要求钢丝绳必须处于张紧受力状态,以防止耙装机在复道过程中倾覆伤人。

相关主题